background image

致。此外,不像微博等社交网站,每个豆瓣用户的信息流中并不容易接触到圈子外的热门信
息(除非经过友邻的转播或者首页的热门推荐)。这也得益于豆瓣转播功能的设计,由于转
播不允许像转发那样增加个人的评论,所以更多用户是用来转播自己较认同的信息,这进
一步加强了圈子的特征。如是,豆瓣社区渐渐划分为更细致的若干圈子,每个圈子有自己的
生活方式及价值品味,而圈子彼此之间虽然存在着交叉,但联系主要是依靠个体的行为。
(PS,几天前豆瓣最新改版,去除了原有的首页,但是增加了用户选取兴趣的功能,并且由
系统不定期将信息注入用户的广播内。这个改变是合乎

“一般逻辑的”,但我个人不甚喜欢)

姿态

与许多网站一样,豆瓣创立时拥有许多个性鲜明的用户。不同的是,大部分网站在多年

的演化中逐渐丢失这些特征,豆瓣却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发扬光大。对于相对活跃的用户
来说,在豆瓣上标记早已不仅仅是出于为自己管理信息的目的,这是一种姿态,无论你是
爱自嘲的码农还是文艺范的时差党。其实这更符合现实世界的习惯

——互联网时代,用户喜

欢通过为自己贴上自定义的标签来标识自己,而豆瓣社区则建立了通过你标注的、分享的、
关注的事物构成了你个人的标签。结合上文所描述的

“圈子”,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东西”推出

时,用户一派在疯狂标注吃的,另一派在疯狂标注各种应用、编程工具;而

“足迹”短暂的生

命周期里涌现了一批疯狂标注马尔代夫、希腊、西藏、丽江的用户,同时还有另一帮在默默地
标注

XX 市 XX 胡同、XX 小学的豆友。在每个圈子中,这种通过标注传达的信息会进一步强

化圈子的牢固性。

另一方面,在早期的书影音之后,豆瓣早已明确表示要深入用户的生活领域。在这个过

程中用户也一步步接受了这个假设

——谈完诗词歌赋,咱们也谈点实际点儿的吧。所以豆瓣

商品需要做的是

——让分享商品也成为一种姿态、一块标签,成为别人了解你的途径。

设计

前面两个要素是豆瓣花费多年培养起来的,它们为豆瓣商品的推出做好了准备。余下要

做的只是提供一如既往的优秀设计,并准备应对各种恶意营销。以目前的设计版本为例,秉
承了广播的时间线模式,同时提供了友邻分享动态页面,此外还开辟了每日精品、商品集锦、
豆友推选等精品栏目,弥补时间线上商品短暂的生命周期。除了依旧保持豆瓣一贯的配色风
格外,每条分享信息给予了大量的留白(对比淘宝感受一下),图片与推荐评语构成了信
息的主体,浏览的过程舒心无比。在所有设计中,最具有豆瓣特色的当属图文评论与豆列。
前者继承了豆瓣日记与影评等特征(豆瓣上从来不缺出色的文章作者),图文评论联系了
商品与日记,而写一篇优秀的图文评论与写一篇优秀的评测文章或旅行游记一样,是件提
升自我感觉的事情。豆列则是豆瓣最具特色的功能之一,早期豆列仅限于书影音,如今已经
渗透到豆瓣的各个产品线上。纵然机器算法可以做许多事情,但时至今日,人的自主选择能
力依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豆列将组织管理的权力再一次赋予给用户,用户的个人品味
与能力允许他们创造出许多机器算法难以匹及的事情。在上升到品味这个层面时,我依然认
为人的判断力要优于机器算法,后者倒是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目前豆列暂时无法收藏,倘
若提供这个功能后并为用户开放一个新的动态页面(即收藏的豆列更新动态),我会更喜
欢,因为目前所拥有的公共信息流展示页面动态更新太快,而友邻分享却不一定很活跃
(需要视你的圈子及友邻数目而定)。公共信息流的短生命周期有一个优点,亦即弱化了部
分用户带着纯粹的

“商家心里”刷存在感(不过应该有更好的设计),在维护商品质量的工

作上,笔者认为豆瓣商品应该完善这样一个体系

——加强友邻(或者用户对部分优秀分享

着的豆列收藏)所占的权重,这样虽然难免造成金字塔结构,但是可以把商家的注意力从
量的关注上转移到质的关注。当然,另一个可能是后期会针对商家提供单独的权限及展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