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混合,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等

“细节”,推广应用了絮凝等技术,在减少水头损失、提高絮凝效果、降低药量

消耗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引进浅层沉降理论,对平流池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对滤池配水有了相应的研

究,对混凝剂有了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水处理引进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絮凝加

药的自动化水平,开始了提高水质和微污染水源处理技术的发展,消毒剂广泛使用并呈多样化趋势,供水

管网水质实现了自动检测,常规水处理技术得到加强。

目前,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水源污染的生物预处理技术及臭氧活性炭等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在向实用化发展

中,小型膜处理设备也已应用于高品质饮用水处理系统之中。

 

与此同时,在工业给水处理上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如用混凝沉淀和过滤方式进行工业用水的预处理,

用离子交换、软化、除铁等进行锅炉用水的处理,但是在工业循环水处理上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早期沿用了

外国自来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概念,片面地以控制

 CaCO3 结垢为主,忽略了结垢的其他盐类和化合物,

对工业水温度变化的特点和水的腐蚀以及水中菌、藻等引起的微生物黏泥的影响未予以考虑,走了弯路。目

前工业循环水处理上则主要以投加缓蚀剂、阻垢剂

杀菌剂

等化学药剂为手段来控制水的腐蚀、结垢和

微生物黏泥。需要说明的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缓蚀剂

 20 世纪 60 年代以采用铬酸盐和亚硝酸盐为主,由

于毒性大,至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环境保护的限制逐渐为磷酸盐所取代。

然而,近年来由于磷的随水排放又引起了水域富营养化而产生

“赤潮”公害,各国已纷纷提出禁磷或限磷要

求,因而有机系列的钼系、钨系、硅系等无公害水处理缓蚀剂相继得到开发并逐渐推广应用。

 

阻垢剂方面,曾用木质素、淀粉类及腐植酸类,目前应用最广的为有机磷酸盐和高分子聚羧酸类

杀菌

方面早期如氯、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最为普遍,后来又发展了二氧化氯等。然而氯消毒后产生的副产物

三卤代甲烷

(THM3)现已确认为致癌物质,因而目前使用的杀菌灭藻剂已扩大到臭氧、过氧化氢等非含氯的

氧化型

杀菌剂

以及以季铵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为代表的非氧化型

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