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之间依赖度上升,

2020 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2040 年以后下降为负值。这里存在着一个

“U”字型模式,即 2000—2050 年期间中国的粮食进口规模和对外依赖度经历了一“先扩大,

后缩小

”的过程,转折点出现在 2020 年。

“U”字型模式的成因: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研究表明:2020 年是中国工业化历史

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1990—2020 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20 年以后中国进入

工业化后期阶段。正是因为

2020 年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转折点,2020 年才成为

中国粮食净进口规模

 

演变的转折点。也正是因为

2000—2020 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

净进口规模才不断扩大。同样,

2020 年以后粮食净进口规模之所以日益缩小,也是因为 2020 年

以后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布

朗预测结果的不科学性:布朗认为

1990—2030 年之间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呈直线式上升,而粮

食产出将呈直线式下降,因而供需缺口和进口需求也将呈直线式扩大。

但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的粮食需求、产出和进口需求都不会呈直线式变化;而且中国的最

大进口规模为

1.13 亿吨谷物,而不是他所说的 3.69 亿吨;进口峰值出现在 2020 年前后,而不

2030 年以后。布朗的预测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有四:一是他不懂得支配工业化过程中粮食

进出口转变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不懂得工业化不同阶段中粮食进出口转变的规律。二是他不

理解

“大国效应”,不理解大国的工业化过程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更不理解这种长期性和不平衡

性对大国粮食产业的影响。三是他没有注意到中国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远高于与其人均收入

水平相称的合理水平,而市场化改革将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均粮食需

求不会增加。四是他严重地低估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国内外众多的权威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都表

明,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中国的自然资源可提供的持续产量在目前总产水平上

再提高二三倍是不成问题的。

四中国粮食进口的全球影响

1全球粮食供给的长期趋势

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 1960 年到

1970 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提高了 30.53%,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 8.29%。从 1970 年到 1980

年,总产量提高了

25.53%,人均产量提高了 5.11%。进入 80 年代以后,在全球粮食市场有效

需求严重不足、粮食实际价格持续下降的背景下,

1980—1990 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又提高了

22.93%,人均产量提高了 6%,而且这 10 年间世界谷物收获面积单产提高了 24.91%。农业科

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也大幅度地降低了粮食生

产的成本。

 

世界

银行

出,自

1800 年以来,虽然小麦、玉米、大米和食糖的实际批发价格的波动幅度很

大,但从

19 世纪中期以来下降的趋势是不容否认的。这些趋势提醒人们,一百多年来实际农业生

产成本一直在下降。还值得指出的是,好多次价格猛烈上涨持续的时间都很短,一般都只有

3 年

或不到

3 年。世界

银行

同时指出,今后随着对农业的研究和投资的增加,粮食生产的成本将继续下

降,这已由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所证明。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的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研究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