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 夏季的降水主要受台风、副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所致, 降水
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 较集中于 4~ 6 月份

[ 6]

. 入秋后 降水量迅 速减少, 但 作物正 处在灌浆 阶段, 叶 面积大, 耗

水多, 长期无雨造成干旱, 影响秋收作物的产量. 伴随伏旱出现的高温天气, 严重影响杂交中稻的正常授粉, 形
成空壳, 造成秋后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 7]

.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气候, 树木四季常青, 作物终年生长, 尤其是香蕉、荔枝、龙眼、枇杷等南方特有的树种,

冬季干旱天气带来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此外, 冬旱会对冬季作物或在地蔬菜造成影响, 会显著影响产量和
质量.

泉州各地区受秋冬旱 影响显著大 于春旱和夏旱 ( 见图 1) , 其中仍以惠安受灾最重, 年均受灾 79 天, 德化

受灾最轻, 年均受灾 47 天, 晋江、南安、安溪和永春受灾天数分别为 70 天、68 天、54 天和 65 天, 各县市受灾程
度差异不及春旱和夏旱大, 受灾现象比较普遍.

2. 2   高温

高温对农业生产是灾害性天气, 在高温的影响下, 农作物的呼吸消耗急剧增加, 使净光合积累迅速下降,

持续高温下作物会很快衰弱; 某些作物在高温下部分用于气体交换的气孔关闭, 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高温还
可使作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 或积累有毒物质而直接受伤; 作物的花器官对高温最为敏感, 如水稻盛花期遇高
温, 花粉粒发育畸形率显著增加, 花粉管尖端破裂而失去授精能力, 形成秕粒; 高温对林木的伤害突出表现在
强烈的太阳辐射引起的枝干灼伤( 常与干旱并发) , 由于水分不足蒸腾减少, 使果实或枝叶的向阳面表皮温度
急剧增温, 在果实表面出现淡紫色或淡褐色斑块, 严重时还发生裂果, 枝条表面则出现裂斑; 高温干旱, 林草失
水严重, 遇到明火极易点燃, 引发森林火灾; 高温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 降低千粒重而减产, 高温天气还有
利于某些耐热的作物虫害发生等

[ 8]

.

泉州高温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 见图 1) , 沿海地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出现高温的可能性较小, 如

惠安年均高温日数不到 10 天, 晋江年均高温日数为 48 天; 北部高海拔山区德化受高温的影响也较轻; 西南部
的安溪、永春、

南安受高温影响较大, 年均日数超过了 70 天.

2. 3   冷灾

泉州地处低纬度,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冷灾发生频率较低. 由于冷灾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 因而需

要加以重视. 泉州地区冷灾主要以五月寒及倒春寒的形式出现.

2. 3. 1   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初春( 一般指 3 月) 气温回升 较快, 而在春季 后期( 一 般指 4 月 或 5 月) 气温较正
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一般过了/ 春分0尤其是清明节之后, 气温明显上升, 春播春种已全面铺开, 各类作物
生机勃勃, 秧苗进入断乳期, 多数果树陆续进入开花授花期, 抗御低温阴雨能力大为减弱, 若这时出现倒春寒
天气, 就面临大面积烂秧、死苗和果树开花座果率低之灾, 泉州地区倒春寒发生频率较高于五月寒( 见图 2) .
惠安、晋江有明显受灾现象, 1961- 2000 年间共出现 20 次和 18 次, 其次是德化, 出现 11 次, 其他几个地区影
响较小, 安溪、

南安、永春各出现 8 次、9 次和 8 次.

图 2   1961- 2000 年间泉州各县市受冷灾次数总计

2. 3. 2   五月寒   / 五月寒0是指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期间, 受冷空气影响, 加上持续降水, 气温无法回升, 连续
三天日平均气温小于 20 e 的天气情况.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是福建早稻进入孕穗、抽穗开花阶段. 这时正是

7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09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