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的因素 。

作为学院的构成主体 ,教师承担着教

学 、

科研 、

社会服务的工作任务 ,只有教师才对学

院内部事务 、

组织运行具有发言权 。在人本管理

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 ,学校在教学 、

科研 、

人才培

养管理上也要以教师为本 ,并努力建构与之相匹
配的管理模式 。

“教授治学”能够调动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性 ,

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
授治学”本质上体现了协作管理 、

民主参与的理

念 ,符合人本化管理的要求 ;“教授治学”是对教授
作用与地位的尊重与认可 ,这有利于在全校范围
内营造以人为本 、

协作向上的和谐环境 。教授委

员会的建立使“教授治学”

的贯彻和落实有了组织

依托 ,建立了事业留人 、

事业凝聚人的有效机制 。

2.“教授治学”

是学术权力 、

行政权力 、

政治权

力分立制衡 ,构建高校和谐管理机制的需要

治学是高校生存之本 ,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

灵魂 。但是 ,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 ,行政与政治力
量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 。建立起学术 、

行政 、

治分立的管理体制 ,是发挥“教授治学”积极作用
的唯一途径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正是
通过高校内部各个主体权利义务的重新配置来实
现的 ,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分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
诸多利益的重新配置和整合 。如何处理好行政权

力 、

学术权力 、

政治权力就成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

教授委员会的建立在院系层面较好地解决了组织
制度缺失的问题 ,能避免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相
平行导致的分工不清 、

责任不明 。

3.“教授治学”

是学术本位的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的题中之意

现代大学制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大学

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确立学术本位的价值 ,促进
学术自由 。就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而言 ,学术自由
是主要通过使教授拥有学术权力 ,通过学术民主
管理 ,即“教授治学”来实现的 。中国高校民主管
理的主要机构是教代会或职代会 ,民主管理局限
于在会议期间对关乎职工的福利事项进行表决 ,
平时反映的也都是非学术事务或至多反映的是关
乎学者个人的职称评定等问题 ,教授缺乏讨论学
术事务的平台 。为从组织制度上保障学者管理学
术事务的权力 ,教授委员会制度应运而生 。教授
委员会制度对于完善以学术为本位的现代大学制

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三 、

“教授治学”

的内涵

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使高校实现

了学术管理重心下移 ,实现了从行政本位向学术
本位的转变 ,实现了教授对学术事务的管理权 ,构
建起“教授治学”

的平台和保障 。

“教授治学”

的内

涵包括“治学科”、

“治学术”、

“治学风”、

“治教学”。

(一) 治学科

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伯顿 ・克拉克指出 :“大
学本质上是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组
织 。作为从事高深专门知识加工和传播的高校 ,
学科知识是组织形式 ,是大学结构的基础 ,是学科
而不是行政单位把学者组织在一起 。

所以治学

科是“教授治学”

的首要任务 。教授委员会的成员

都是学科带头人 ,他们熟悉学院的学科建设方向
与不足 ,清楚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 ,所以在拥有决
策权后在治学科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 。

治学科就是要善于凝练学科建设方向 ,塑造

学科发展特色 ,汇聚学科建设队伍 ,构筑学科发展
基地 ,产生高显示度建设成果 。首先 ,学院的学科
建设 、

专业设置等属于教授委员会决策范畴 。其

次 ,治学科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
要事项 。学科发展必须要培养人 ,依靠人 ,用好
人 。教授委员会对本院人才招聘享有权力 ,对本
院的教师职称评定拥有实质评定权力 。再次 ,学
科建设问题的关键是教授委员会的学科结构 。教

授委员会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来合理配置 ,主要
由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组成 ,这有助于各个学
科的协调发展 。最后 ,学科建设发挥学术团队的
优势 ,产生标志性成果 。

(二) 治学术

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学术自由 、

学术民主 。

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 ,学术的繁荣是大学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果学术缺少批判精神 ,学
术上滋生腐败 ,大学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 。冯
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 :“为什么研究学术呢 ?
一不是为了做官 ,二不是为了发财 ,为的是求真
理 ,这就是‘为学术而学术’。

治学术要有批判

精神 ,学术批判是大学教授学术发展的源泉 。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