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又接轨国际 。说到这里,远卓曾经画过这样一张图(图 10.1 暂缺),笔者至
少看见过三家本土咨询公司引用这张图。他们只是把这里的远卓替换为自己公
司的名字,然后就放在公司宣传资料、项目建议书中广为宣传。中国的咨询公
司们很多时候是很懒的,抄袭就是其中很大的一个毛病,笔者在后面还将不断

 

提到。

 

  第二、夸大公司业绩

  既然在 公司介绍 中无法比较孰优孰劣,那看来只能依靠比较这些公司的
咨询业绩或者说成功案例了。可在这里,充斥着更多的夸张成分。下面是一些

 

常见的手法,笔者把它总结为以下三招:
  1.化私为公,也就是把个人过去的咨询业绩说成是现在公司的成功案例。
这在国内的中小咨询公司,特别是新创咨询公司中非常普遍。正如笔者前面所
言,国内咨询公司分分合合非常流行,那对于从老的咨询公司出来的那些人新
创立的咨询公司,没有案例怎么办呢?把自己过去主持过、参与过甚至只是了
解过的一些案例都作为现在这家新咨询公司的案例。有的职业经理人新创的咨
询公司则把自己所服务过的企业就作为自己的咨询案例了。所以,如果我们看
国内咨询公司的网站的话,每家公司都是业绩卓著,都至少有十几个典型案例
(对了,这又是一招。即只讲是典型案例或者部分案例,以让客户感觉还有很
多成功案例没列在上面。但事实上,把这个公司所有人以前做过咨询的、上过

 

班的企业都加上,它也就只能列出这么几个 典型案例 了)。

 

   如果说只是在宣传中列出这些企业的名字还让我们可以接受的话,笔者曾
经看过上海一家从罗兰贝格出来的人新办的咨询公司(比如叫 S 公司),在给
客户提交的 100 页项目建议书中,在案例介绍部分,整整用了 30 页介绍他们给
某进出口公司做的咨询案例,详细介绍了他们从战略到组织到财务、流程、人
力资源方面的诸多建议,通篇都是 S 公司当时怎么分析、S 公司当时怎么建议。
事实上,这个案例根本就是罗兰贝格做的,笔者也相信这家公司的创办人当年

曾经参与了这个咨询项目,但如果把那个报告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只是把 罗兰

贝格建议 替换为 S

公司建议 ,并作为自己的咨询案例放在给客户的项目建议

 

书就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地道了。

 

   2.小中见大,也就是把小项目夸张成大项目。我们在本土咨询公司的网
站上,能够看到很多公司都给什么中国电信、联想集团、大唐电信、五矿集团
等做过咨询。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给这些集团下面的一些子公司做过咨询,
于是就成了他们给集团做过咨询了;他们可能只是给这些集团做过人力资源里
面的一个模块,比如任职资格之类,于是又成了他们给这些集团做过人力资源
甚至是整体咨询了;有的甚至只是给这些集团(或者给集团的子公司、孙公

司)做过一些培训,比如什么职业礼仪之类,可在网站上,这些集团又 不幸

地成为了他们的咨询客户。 小中见大 是很常见的一种夸大手法,不过笔者还

见过另外一种业绩宣传,就是 把大化小 。也就是说,我给某个集团做过咨询
了,这个集团下面有四家子公司,那也就等于我一共为五家企业做过咨询了,

 

于是在公司的客户名录里一下就多出了五家公司。
  3.无中生有。最恶劣的就应该算是这种情况了,其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把根本没做过的项目说成做过的项目。这里又分胆子小和胆子大

的两种。胆子小的就是不列出客户名称,只说自己为 中国某某领先食品企业 、

中国某某化工上市公司 做过咨询,美其名曰是 替客户保密 ,可他自己清楚,

中国的食品企业、化工上市公司这么多,客户是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有没有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