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
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
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面对以上大学生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加以分析和理解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

” “

大学生群体正在步入成年期,正处于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 边缘人 地位和 心理延续尝负期 ,集

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家庭
等外部环境是大学生诱发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因。

1.自身因素。(1

)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 断乳期 ,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

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
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
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
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
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

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毕

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造成的。主要表现有:
自我认识不清,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
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
不足,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
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毕业生缺乏长远发展眼光,
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

 

捷径,坐享其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会怨天尤人,缺乏积极竞争精神和勇气。

2.社会因素。(1)传统就业观念,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热衷于考

研、考公务员,一心想 端铁饭碗,吃皇粮 。(

2)就业市场缺陷。全国的就业市场五花八门,毕业生和

用人单位入市成本较高;人事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毕业生异地就业派遣、落户口、接
档案,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壁垒。另外,大学生招聘或使用过程中,凭关系、走后
门,搞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竞争也时有发生。(

3)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不少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不

接收女大学生,甚至还有身高和体貌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单位劳资政策不透明,钻国家政策空子,工
资薪酬、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随意性很大。也有单位重招聘、轻培养,对招用的大学生,缺乏

 

人文关怀,这也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

3.学校因素。(1)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性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

如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扩招,基本上只是招生总量的扩大。出于自身
师资力量的考虑,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同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2)高校的实习实训问题亟待解决。目前,

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实习单位更难,尽管政府已对大学生实习、学工交替予以政策
支持。但要做到全社会都主动吸纳大学生实习见习,关心其成长成才,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
取相应的措施。(

3)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必须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

教育,而在毕业生创业教育,求职能力培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滞后。另外,高校注重 初次就业率 ,

强调 先就业后择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助长了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随意矛盾不
良心理的滋生。

4. 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

                 

问题的诱因。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毕业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

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