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惊蛰,一年中的第
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
载:

“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

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
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阳历中,斗指丁时,太阳黄经为

345 度。 

  

 惊蛰,是

“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

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
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不但各

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人们需要
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

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
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
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
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
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
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二十四节气的

“惊蛰”,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它从每年 3 月 5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45°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为惊蛰。”惊蛰是指立春以

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虫的时候,这时已经进入了仲春。

 

  按照一般的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平均
气温能达到

16

℃—18℃。虽气候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所以气候变化较大,有时降雨量

也不少,突然其来的冷空气亦较强,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乍暖还寒。

 

  

“春困”和“春捂”在这节气里尤为突出和重要。此时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

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

“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

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渐舒张,需
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
增多了,而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了所谓

“春眠不觉晓”的“春困”。此

节气冷暖变幻无常,因而

“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感冒不是在寒冷时容

易染上的,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从祖国医学上说,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
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
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
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季与肝相应,

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了中医这一观点,尤其在惊蛰里,属肝病的
高发季节。此外,不少的传染病都易流行爆发。

 

    找妇幼资料上一览妇幼文库!

http://wk.yl1001.com/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