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性能,在设计架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性能的需求,而不能等到实施编码的时候或测试的时候才注

意。

3.评估的时候还要从用户角度看(交换角色的观点看架构):主要看使用者的感受,可用性包括两

个层面:

a.组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恢复,B.可用性,结合其他层面(中间件/OS/硬件层面);同时要

注意在对架构决策平衡的观看架构决策是否合理。

4.从项目管理角度和运营方面评估和审查架构是否可行性:包括时间,成本,服务的重要性 —〉组

件模型,运营模型,未来需求,架构决策

—〉参照用户对服务的列表,服务对组件的矩阵,计划维护的

矩阵(基本的);组件失败影响分析,详细对用户服务矩阵,组件可行性分析

—〉运营模型,组件模

型,服务水平特征,非功能性需求,现有

IT的环境,架构决策。

5.组件间松耦合(方便处理可用性)和紧耦合(提高性能)的决策,同时要检查容错性。

6.性能架构师的估算和建模:初步估算,不断增加细节,应用设计更改,从技术方案原形获取的信

息,配置更改,容量信息,数据库设计进化,数据库使用模式(同步,备份,容量),应用使用场景建
立,从系统测试获取信息,从系统运行过程获取信息。

7.同时要定义性能和容量的测试的标准,必须在架构时候初步获得系统架构的数量级极点(最高,

最低,弱点,峰值)在测试的标准必须订立和找出系统的系统明显性能慢下来的点,系统崩溃临界点
(这样可以找出系统的在不同状态的临界值,更能把握架构是否合符需求)。正常工作(或者在比例较
多的时候

—时间比例尽可能大)在极限值临界值订立标准有:CPU最大值75%左右,硬盘使用率40%,

网络使用率

30%作用。

8.从系统架构生命周期来考虑架构(非功能性需求,产品的生命周期)这个包括业务的(业务变更

扩展处理张力)和非业务的(物理逻辑扩展处理张力);可以通过以下步骤:

a.需求和限制条件(系统

关系图和描述来看)

-〉架构功能方面考虑(组件模型和功能规范)-〉数据模型(数据库接口内容,信息

载体内容)

-〉系统运营架构方面考虑(非功能性,安全,网络,应用部署,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等

等)

-〉系统运营架构外部接口(组件整合规范)-〉系统性能方面-〉系统可用性(包括硬件,网络,系

统功能,业务)

-〉系统可靠性(备份和恢复,注意业务上应用场景德恢复)-〉项目的团队的实施能力

(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的资源环境)

总之,如果可能,希望在我们的项目评估中引进这些方法,以更能准确评估一个系统的可行性以

及能力。

1.5 架构的模式

这部分个人感觉对架构的描述和标示架构方法这部分有些体会:

对于架构设计的描述和方法,目前采用四个视图、一个场景方式,其中大家对进程视图比较关注,因

为我们一般开发人员更多关注逻辑视图和开发视图,而物理视图一般是系统工程师比较关注的,我们感
觉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都没有做到,如果做到对进程模型的把握几乎就能够对整体系统架构软、硬件
的把握,可以很清楚系统的瓶颈之所在。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加强这一部分工作。

机密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