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修改前

修改后

水汽比

1.09

0.24

入口温度 /℃

260

220

出口温度 /℃

480

420

不仅造成能耗的极大浪费,而且由于一段催化剂在

高汽气比和高温的苛刻条件下运行,催化剂出现反

硫化现象,

影响了装置的正常生产。

由上分析可知,汽气比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蒸汽

的消耗,

影响产品成本。同时,更是影响到催化剂的

合理使用,其用量的多少不仅涉及它本身的费用且

影响到变换炉的设备投资。

根据高 / 低汽气比的反应机理,经过实际操作

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我厂对原始设计流程中的第一

和第二变换炉进行改造,将部分变换改为低汽气比

操作,

改造的具体内容如下:

3.1

改变流程

在高汽气比的原有流程基础上做了简单改动。

如图 2 所示,增加一条冷激气管线:由原料气过滤
器 04S002 出口的 Φ400 管线上引出一条 Φ250 的
管线至 第一变换炉 04R001 进口阀 Φ400 的管 线
上,管线上加一截止阀,用以调节流量,新加这条管

线的目的是将原料气不经加热,直接进入第一变换
炉 04R001,起到降低变换炉入口温度的作用。这样
形成了更加优化合理的节能新流程。

图 2 增加 DN250 管线旁路后的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of adding DN250 bypass

具体流程为:来自气化工序的 168℃、3.8 MPa

的粗煤气进入原料气分离器,分离出的工艺冷凝液

外排至污水处理。进入第一变换炉的原料气分为两
部分:一部分走原流程,经煤气预热器,蒸汽混合气
和煤气换热器加热;

另一部分气体经新加的管线,直

接跨过两个换热器,

以 168℃的冷气直接送到变换炉

入口,混合后的气体温度可以通过两部分流量的配

比来调节,控制温度在 225℃左右,其汽气比约为
0.24,

进入第一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从第一变换炉

出来的变换气 CO 含量为 42%(干基),温度约为

420℃。其后的流程保持与原流程相同。

3.2

更换催化剂为低汽气比催化剂

将部分高汽气比催化剂改为低汽气比催化。

第一变换炉 04R001 改装填 QDB- 04 低汽气比

催化剂 13.5Nm

3

,最上层装填 3.0 Nm

3

催化剂厂家提

供的吸附剂,以吸附毒物、粉尘等杂质,可以保护催
化剂少受毒害,

延长其使用寿命。

第二变换炉 4R002 改造时将上部原催化剂卸

出约 7Nm

3

,再添加 QDB- 04 催化剂 5.9 Nm

3

,以提高

变换炉上部催化剂的低温活性。最上面装填第一变
换炉卸出的旧催化剂 2Nm

3

作为吸附剂。

第三变换炉 4R003 保持原有状态不变,仍为低

汽气比催化剂 QDB- 04,共 60Nm

3

4

结论

当进入一段变换炉的气量为 63000m

3

·h

- 1

,其中

CO 占总体积的 55.6%时,

汽气比及设计流程修改前

后的控制参数见表 1。

由表 1 可知,入口温度由原来的 260℃降为

220℃,

汽气比由原来的 1.09 降为 0.24;出口温度由

原来的 480℃降到 420℃。

表 1 修改前后的参数比较

Tab.1

Data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innovation

生产运行过程中变换炉床层的温度稳定,完全

消除了超温现象。这样,根据高 / 低汽气比反应机
理,采用高 / 低汽气比相结合的变换方式,使得操作
更为灵活,控制手段增多,变换深度和床层温度控
制更加自如。关键是,运行中不再需要加入蒸汽,能
量利用合理。以每小时节省 35t 蒸汽,年生产时间以
300 d 计,

则年节省蒸汽为:

35×24×300 =252000t·a

- 1

若每吨蒸汽按 140 元计,则年经济效益为:

252000×140=3528 万元·a

- 1

此外,还有效减少了工艺冷凝液量,降低污水

处理工作量;同时,床层空速降低,有效减少了系统

阻力,保护了催化剂;减小生产成本。近年来,生产
装置趋向于大型化,由于我厂大型装置设备利用率
和能源利用率较好,有效地节省了产品的投资及降
低了产品的成本。

考 文

[1] 张成. CO 与 CO

2

甲烷化反应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7, 26

(9):1269- 1273

[2] 徐邦浩. Shell 粉煤气化一氧化碳变换工艺的选择[J]. 化肥工

业. 2006,33(4):7- 12

合成气

原料气

04E003

04E001

04E002

04S003

04S002

04R002

04R001

04S004

04S005

04R003

DN250 粗煤气管线

于光元:

煤气化过程中 CO 变换工艺探讨

2010 年第 9 期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