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水对于建筑物的冲击,起到保护建筑墙基的作用(如图

7)。 

  以上两例通过对坡屋顶造型的适度增减以及夸张变形,不仅达到了对其功能的继承性
延续使用的目的,也使坡屋顶的功能有了新的发展。

 

  象山校区校舍建筑的飞檐与屋脊分离,截取飞檐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并将这一部分
多次重复使用,形成一定规模,此举意在营造一种浪漫的江南雨景氛围。而鸿山遗址博物馆
屋顶造型虽与传统坡屋顶的造型相似,但去掉

“人字形”柔和的曲度以及“反宇”翘角,将其

线条硬朗化并做适度夸张,巨大的坡屋顶将墙体和地基遮住了大半,无形之中增加了遗址
类博物馆庄严肃穆之感。

 

  

3.2 材料 

  提起青砖黛瓦,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中国传统的坡屋顶。

 

  在

2006 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中,以“瓦园”命名的中国国家馆使人眼前一亮

(如图

8):使用 6 万块从宁波一个老城区搜集来的废旧瓦片和竹篾等材料修建了一处

800m2 的侧斜瓦顶,人们可以通过一条曲折竹桥登临其上,远眺威尼斯的景观。在传统建筑
中,人们仅仅是置身于屋顶这一空间之下,或说是瓦檐之下,但

“瓦园”将人们身处的空间

设于屋顶瓦檐之上,将瓦与人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置换,营造身在

“园内”又身处“屋外”的

场景,这正是作品的趣味所在。

 

  在这一案例中,将瓦片这一极为传统的建筑材料以一种反传统空间模式的方式进行置
放,就形成了一种现代的、艺术化的并具有创新理念的建筑模式。

 

  

 

  图

7-国美象山校区建筑及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 

  

 

  图

8-传统坡屋顶功能示意图 

  

 

  图

9-瓦园 

  

4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自成体系,内涵丰富,对于坡屋顶的研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当
代中国建筑西风盛行之时,我们应该注重发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的功能
需求、新式材料和技术,丰富当代建筑设计语言和设计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优秀传统建筑文
化。

 

  正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说:

“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

既是有限的财力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的文化的

”。 

  参考文献:

 

  

[1]汤德良.屋名顶实[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李允禾.华夏意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吴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语言的现代表述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苏海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硕士论文,

2008. 

  

[6]韦斐.中国建筑坡屋顶传承和创新的设计手法研究[J].华中建筑,2007.9. 

  

[7]朱晶秋,齐康.坡屋顶建筑形式的继承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