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3.认知的第三阶段

  通过清华大学等历时八年的雨水试验,得出雨水流态为重力

-压力流的结论,即小流量

时为重力流,大流量时为压力流;雨水立管的下部为正压区,上部为负压区:压力零点随
流量的变化而变动,流量增大时压力零点向上移动;悬吊管的末端近立管处为负压,始端
为正压;负压造成抽吸和进气,因此立管顶端不设置雨水斗,但其它部位采用不同型式的
雨水斗时,掺气现象仍难以避免:管系内水流为气水双相流或称掺气流,而其中的气系处
于压缩状态;由于雨水斗在悬吊管位置的不同,近立管的雨水斗泄流量大,远立管的雨水
斗泄流量小,因此不提倡不对称布置的多斗系统。

  雨水试验组根据重现率很高的大量数据,推导出多元因子的雨水排水计算公式。由于公
式计算繁复,需要试算,在当时的计算工具条件下,未被采用。在该试验基础上而制订的规
范条文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对管系留有足够余地,以防检查井冒水和天窗溢水事故重现。

  

2)对于超重现期的雨量采用事故溢流口来解决。

  

3)强调外排水系统,强调密闭系统,强调单斗系统或对称布置的双斗系统,以尽可能

地发挥系统的优势。

  

4)禁止立管顶端设雨水斗,限制多斗系统,禁用高低跨雨水系统

……,以尽可能地消

除隐患。

  这些技术措施一直延续至

2003 年的 9 月 1 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施行为止。这个认知阶段就其实质是重力流,但不同于第一阶段的重力流,属于有足够安全
度、不致出现事故的重力流。

  

4.认知的第四阶段

  压力流再次占据主导地位,与认知的第二阶段的压力流一个主要不同点在于不把负压
抽吸看成负面因素,而是将它作为积极因素予以充分利用,与认知第二阶段的压力流的区
别还在于:

  

①可用于多斗系统。

  

②系统计算不单纯计算总水头和总水头损失的平衡,而需分段计算流量和压力的平衡,

这就是所谓的精确计算。

  

③配置相应的雨水斗。

  

④重视溢流口的设置。

  这个阶段的压力流,由于工作重点的不同、工作基础的不同等原因,又可分成多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