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较高。

 

  其次,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收益不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
进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
 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 [2] 按照一般的分类,可将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
成熟期、衰退期。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收益呈现不同的特点,

 幼稚期收益较

低甚至为负,风险较大;成长期收益增长迅速,风险也随之增长;成熟期收益趋于稳定,
风险相对较小;衰退期收益开始下降,风险再度凸显。行业生命周期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
布之间存在累计因果循环关系,发展较好或处于成熟期的行业贷款存量较大,在获取商业
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而易于获得信贷支持, 进一步导致该行业易于获得

商业银行贷款,

 最终形成贷款存量的增加。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按照行业生

命周期来看,其处于成长期,因为在这个阶段风险较大,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相
对较难,

 行业贷款占比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也是佐证。 

  (三)银行逐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之一,

 其经营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商业

银行会制定相应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并研发相应的产品,

 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在市场的配

置机制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影响下,

 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逐渐从低收益行业流向高收益

行业,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

 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情

况下,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

 如 2012 年上半年,17 家上市银行的平均非利息

收入占比仅为

16.15%,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 13.72%, [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

均超过其营业收入的

70%,这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会特别重视信贷业务。在银

行同业激烈的竞争下,为实现盈利目标,部分商业银行率先提出贷款集中投向大行业,

 [4] 

其他银行在策略制定时迅速效仿,

 [5] 最终导致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基本趋同,贷款

较为集中地投向部分行业。同时,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贷款收益率较高且
不良贷款率较低,

 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体,发放贷款的目的是逐利,因此只有

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行业才能获取更多贷款,而不能带来足够收益的行业较少或
者无法获得贷款,结果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某些行业。

 [6] 

  其次,商业银行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研发相应的贷款产品,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商业
银行提高经营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降低风险事件的损失。为
此,商业银行在贷款时除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外,还会积极寻求抵质押担
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并将抵质押物视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以期通过抵质押物
降低或转移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不动产因为价值较大不宜变动而受到商业银行
的青睐,因此,商业银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往往有不动产抵押。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动产
抵押贷款的占比为

79.97%,其中房产抵押占比为 48.96%,土地抵押贷款占比为 31.01%。

 

[7] 这一做法也会导致缺少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有足够的不动
产抵押物的行业就易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造成贷款的行业分布不均。

 

  三、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负面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双重
的,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特别是部
分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存在的弊端更加明显。

 

  (一)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通过两种途径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一是通过
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二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