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出事。

  杜祥琬直言,核电不会一直只占总发电量的

2%,中国的核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会逐

步从小到大,成为一个非化石能源的支柱产业。现在应当做的是制定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
措施,下工夫降低事故概率。即使万一出事,也要切实做到后果可控。

“老百姓关心的是后果

可控,只要不影响我生活,你自己把事处理好了就行了。我看过黄毅诚的文章,还有不同观
点的文章。无论建在哪里,核电都要做到安全。理性谋共识,科学谋发展,不要把工夫花在
争吵上。

  话虽如此,面对装备制造企业和发电企业的呼声,杜祥琬认为不能无动于衷。

“装备制

造企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企业希望启动内陆核电,我想会稳步启动,稳稳当当地干。

” 而在

他看来,目前不能忽视的是福岛事故后我国核电应该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政府、企业、专家、
民众共同参与的工作程序。

“一开始就和公众讲清楚是什么项目,对国家、当地有什么好处。

要付出长期、耐心、坚韧的努力。以前是政府决定多少装机,我们就去做。现在则要一开始就
要和公众对话,不能只把公众当做科普的对象,要让他们参与,这不是我发明的,是国际
的经验。

”杜祥琬相信,让公众成为利益的分担者,不只是后果的承受者,建立科学透明的

工作程序,将是福岛事故后我国核电工作的新常态。

  

3 人到用时方恨少?

  苏立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今年的大四毕业生。今年这个学院的本科毕业生

299 人,但包括苏立在内只有 20 人签约中广核,找到了工作。还有 50 多人保研,由于研

究生缩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就在

2 年前,

“中核在我们学校招了一大批人,当时

主要是为了内陆建设核电站需要,内陆核电叫停后,听说他们又回到沿海核电站。这两年中
核都没来学校招聘。

  正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所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

事。核工业发展怎么样,看核专业的分数,还有毕业生抢手不抢手,我就知道这个行业现在
怎么样,都反映在高校里面。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时,曾经设想过一
个比较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提出

2020 年做到核电装机 8000 万千瓦。

“我跟几个中央领导

都汇报过。他们提出一个共同问题

"人才够不够",增加那么多,有没有那么多人才。后来算

了一笔账,包括机电、土建、核运行管理多个方面,平均一个核电站需要各类人才

500 名。

  学校招生和专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学校培养人才虽然有主动性,但是大部
分情况下比较被动。核专业有过高潮,也经历了低谷。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康克军回忆,核专业最早的高潮源自国家对核武器的支持,很多优
秀的人才都出自那个时代。后来经过

“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一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

这漫长的几十年是最困难的时期,很多有核专业的学校难以为继。

“据我调查,一直开设核

专业并招生的学校不过十来个。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其中一个,还有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
大、四川大学这些学校还在坚持着。很多学校跟核有关的专业萎缩、调整,最后就没了。即使
有的学校坚持了这个学科,实际上学科里面也有部分环节出现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