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煤炭价格一路上扬,为追求高额利润,部分煤炭企业不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铤而走险,

冒险蛮干,严重超能力突击生产,煤矿势必不堪重负,险象环生。

  

(五)煤矿安全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近年来,各地确实加大了小煤矿的管理力度,各

项政策措施日趋完善,但缺乏良性和长效管理机制。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是政

策缺乏连续性,往往今天刚制定整改标准,明天又制定关闭政策,以

"关"代"管";有的煤

矿刚刚通过整改验收,就被列入关闭范围,使基层无所适从,致使一些矿主逐渐对政策失

去了信心和信任,不敢再投入。有的重生产轻安全,抢时间、拼设备突击生产,不仅影响煤

炭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基层管理工作的难度,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重大隐患。另外,关

闭煤矿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

70%,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煤炭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如果单靠关闭矿井,必然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在经济

杠杆的调节作用下,煤价暴涨,又进一步诱发煤矿突击生产,关闭矿井死灰复燃,所以,

单靠关闭矿井只能是转嫁事故危机。再者,资源浪费也十分惊人,因为多数矿井被关闭后,

其剩余资源便失去了开采价值,几亿年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永远长眠地下。

  二是管理缺乏针对性,发生事故不是深挖事故的根源、研究事故的普遍规律,从而采取

针对性措施,而是以

"停"代"整",不论安全条件如何一律停产整顿(被喻为一人感冒大家吃

),并多以锁井停电为主要手段。这样以停代整、停而不整,基本上形成了事故--整顿--复

--事故--整顿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埋下了更多的安全隐患,其突出表现为:煤矿停

产后矿井被淹、巷道失修,原整顿成果毁于一旦,再恢复时投入大、隐患多;停产后工人纷

纷离矿另谋生路,复工时再招新工人,工人流动性大,职工培训流于形式,特别是新工人

在熟悉环境、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过程中极易发生伤亡事故。三是措施缺乏适用性,有些政策

措施过于形式化,脱离当地煤矿的客观实际,虽制定了不少措施,真正贯彻落实的却很少。

还有一种表现是以

"个性"代替"共性",任何煤矿发生事故,不论是个性还是共性,其他煤

矿一律采取一样的防治措施,结果投入不少,费劲不小,效果不好。另一种表现是治

"表"的

多,治

"本"的少,没有从抓"双基"入手制定治本之策,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针对性措施,

而靠主观臆断,往往制定的措施不符合煤矿实际,使措施难以贯彻落实。有些煤矿对这种强

行贯彻的结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结果措施不少,效果不好,有的

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六)缺乏制衡,彰显管理真空。乡镇煤矿事故多发,其主要原因是矿业秩序混乱,但追

根溯源是管理体制的不适应。煤矿是高危行业,其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复杂性,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