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

1)萌芽及兴起阶段(1996 年以前)。1995 年之前,银行保险笼统归纳在团体业务中,

实现的保费收入很少。国内银行保险真正的兴起是在

1995 年,当时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的主

要是养老年金和定期寿险产品。从

1996 年开始,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保险产品的预

定利率也跟着逐步走低,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出现下滑的态势。

 

  (

2)初步发展阶段(1996 年——2001 年)。1996 年以后,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

烈,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
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从

1999 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出现了“银保合

”热,业务规模逐步扩大。2000 年以来,在入世压力的推进下,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

更为频繁。进入

21 世纪,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有效抵御通货膨胀和规避利差损的经营风险,

纷纷开发出具有新型投资功能的银行保险产品。同时随着银行存款开始征收利息税,

2001

年开始,银行保险业务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势头。

 

  

 

  (

3)快速发展阶段(2002 年——2003 年)。2002 年开始,国内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

加强了合作,逐步建立了银行保险战略联盟关系,联手开拓银行保险市场,如民生银行和
泰康人寿、中国银行和平安人寿。银行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纷纷成立专
门的保险代理部门管理银行保险业务,并逐步规范运作,纳入银行内部考核体系。

 

  (

4)瓶颈与创新阶段(2004 年至今)。早期高速增长的银行保险业务从 2004 年开始

增速放缓,下半年更是出现了五年来首次负增长。表

2 反映了近几年中国银行保险合作最主

要的险种

——寿险的保费收入情况,2004 年比 2003 年增长速度回落 88.01%。这表明我国银

行保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

“瓶颈”阶段。为了早日实现突破,我们需要在分析进入瓶颈

原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模式、银保产品、营销渠道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2.国内银行保险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的原因 

  

2005 年 6 月 3 日,“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指出我国

银行保险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并从规范销售、产品创新、深层次合作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
的发展思路。

[2]国内银行保险合作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探索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保险发展受到分业经营体制制约。近年来,我国构建了完整的金融框架,即银行

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分别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监督和管理,银行和保险整
体上还受到行政条块分割。这与我国目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保险业欠发达的背景
相符合。但是,混业经营是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也必将是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
加入

WTO 后,处于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国内金融保险集团与世界大公司相比规模还很小,

无法与国外金融集团竞争。

 

  (

2)银行保险仍处于银行主导的简单合作状态。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和保险

合作的模式主要是签订分销协议,即银行网点柜面代理销售寿险公司产品。从总体上说,当
前国内银行保险仍处于低层次简单合作状态,银保双方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是共同利益
的最大化来对待合作,许多权宜之计对银保双方的长期合作带来不利影响。并且随着银行保
险竞争日渐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特点越来越明显。

 

  (

3)恶性手续费竞争。代理手续费问题一直是银保双方关注的焦点。同质化的银保产品

使得各家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争夺稀缺的银行资源。银行自然希望手续费越高越好,也已经
习惯于利用手续费杠杆炒作各家寿险公司。同时,保险公司对市场抢占的重视多于产品和客
户成本的计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信誉和未来偿付能力。当前这种手续费恶
性竞争已经给整个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

4)产品及销售方式单一。当前银行保险经营方式相对稳定,银行习惯于用单一的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