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 IUD 组围绝经期意外妊娠发生比例高于非使用 IUD 组,阴道炎

和子宫肌瘤或肥大发生比例低于非使用

IUD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 IUD 月

经经量、痛经、围绝经期症状及阴道炎和宫颈糜烂与非使用

IUD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

(P>0.05);见表 4。表 3 滞留 IUD 种类对月经的影响[例(%)]

  讨

 论

  一、基本特征分布
  本研究

2 组人群多数居住在农村,而且文化程度多数为中学或以下水平。因而,调查对

象的社会特征及地位一致。但

IUD 组妇女平均年龄高于非 IUD 避孕组,体重及体型指数反

而低于非

IUD 避孕组。考虑可能与围绝经期起点模糊,时间跨度长有关,本研究样本量小,

造成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不统一。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提倡一胎上环,两胎结扎
IUD 滞留妇女大多数为生育一胎,非 IUD 避孕者大多数为生育两胎及以上行输卵管结扎者。
生育一胎妇女家境相对殷实、舒适,拥有和支配的社会资源较多,自我保健意识比较好,能
够注意修生养性。多产妇女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子女压力大导致精力不足,对自身形
象无暇顾及

;多产使身体难以恢复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口服避孕药能使食欲增强也是超重的原

因。
  二、围绝经期

IUD 滞留未增加月经异常和贫血的发生

  围绝经期最明显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月经开始出现改变,表现为月经不规律,严重者
可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甚至贫血。本研究结果显示,

IUD 滞留妇女的月经周期和经期异常

的频数低于非

IUD 避孕妇女,月经经量和痛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围绝经期使

IUD 避孕未增加月经异常的发生。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中国近 10 余年,已

基本实现活性

IUD 替代惰性 IUD。目前进入围绝经期妇女使用的 IUD 几乎均为活性 IUD。有

研究发现放置含铜

IUD 放置 15 年左右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发育与月经周期时相基

本一致

[2],这与本研究发现 IUD 滞留不改变月经周期相吻合。而且随着带器时间的延长,

放置者年龄的增长,内膜腺体数量明显减少,间质变得少而致密,胶原纤维相对较多。因此
推测经量不增多,经期改变小。

Guleria K 等[3]研究亦证实放置含铜 IUD 后子宫内膜的腺体

和基质中的细胞分裂活性明显降低,雌激素受体显著下降,子宫内膜不会过度增生,降低
了经期长度和经量。子宫异常出血亦减少。

(2)肥胖亦是引起月经不调的因素之一[1]。脂肪组

织是卵巢外合成和储备雌激素的主要部位,肥胖者雌激素

(雌酮)含量高,使子宫内膜增生

过长,出现不规则出血,由此推测非

IUD 避孕组月经不调的发生率高与她们的体重和体型

指数高也有一定的关系。
  育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分娩、避孕等各种原因成为贫血高发的特殊人群。因此,进入
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量多少、月经经期和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围绝经期妇女月经的失血量,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贫血的发生。而本研究发现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血红蛋白按临床有、无
贫血划分,

IUD 滞留未增加贫血的发病率,这与此组未增加月经异常改变有直接的关系。还

可能与采用

IUD 避孕妇女的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不适并得到规范治疗有关。表 4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注:月经周期以 25~35 d,经期 3~7 d,其它因素以少或无为参照。
  三、围绝经期

IUD 滞留不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但对此期妇女腰腹疼痛症状可能是一个

重要因素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困扰处于此期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报道

[4],96.5 %的

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围绝经期常见症状是潮热多汗,失眠、疲乏、关节肌肉
疼痛、易激动、焦虑、抑郁出现频率也很高。本研究显示围绝经期

IUD 滞留妇女的潮热多汗及

精神神经症状,与非

IUD 避孕妇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 IUD 滞留不增加围绝经

期综合征,这与傅晓敏等

[5]和闫玉坤[6]研究的绝经后不取出 IUD 不增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

发病率相一致的,而腰腹疼痛等不适感的症状高于非

IUD 避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