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的简化方法,适应了雨水集蓄工程主要由农户实施的特点,但是容积系数的确定尚缺乏必
要的资料基础。最近,有关人员在场次集流效率试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旬或月的降雨一集流
的经验性规律,可以用旬或月作为计算时段进行调节计算,替代容积系数法确定蓄水系统
的规模,以减少误差和随意性。

    对雨水集蓄系统的工程布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初步总结出了提供生活用水的屋顶和
庭院集流式雨水集蓄系统、公路或混凝土专用集流面和水窖

(水池)群雨水集蓄系统、长藤结

瓜式雨水集蓄系统、温室大棚连体建设雨水集蓄系统、乡村道路、场院集流雨水集蓄系统、高
位水池式雨水集蓄系统等模式。

    蓄水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规范化。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北
方主要推广水窖等地下蓄水工程,以减少蒸发损失。黄土地区采用水窖的形式,可以充分利
用黄土在干燥条件下的自稳特性,采用薄壁结构,节省建筑材料和资金。南方地区对用于生
活供水的雨水集蓄系统,仍以水窖为主。对以灌溉为目的的雨水集蓄系统,则以水池为主。
在沿海及海岛地区生活供水的蓄水建筑,以预制钢丝网砂浆水罐或屋内钢筋混凝土水池为
主。近几年的研究着重于针对不同地区条件提出雨水集蓄系统各部件的组装配套技术,使雨
水集蓄这样分散实施的微型工程逐步走向规范化,进一步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集雨节灌技术的发展

    集雨节灌主要的节水途径:一是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原理和方法,在作物的关键需水期补
充水分;二是采用现代局部灌溉的原理,仅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同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三是采用简单易行而又高度节水的方法,如坐
水种、人工点灌点浇、膜上点灌、注水灌溉、简易渗灌等。在有条件的地方也采用滴灌、微喷灌
等技术。

    近年来,对各种主要作物的最佳灌水时间、灌水数量和灌水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
甘肃省水科院、甘肃省农科院等单位承担的

“天然降水富集利用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与

产业化示范项目

”,对小麦、玉米、谷子、油葵、胡麻、蔬菜、果树等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

定额、灌水方法及配套的农业措施提出了系统的试验和示范成果,使谷物增产

10%~

88%,油料增产 20%~120%,初步为雨水集蓄利用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有些灌溉设
施及农机具已实现了定型生产。国家节水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了雨水集蓄系统的设计
方法和工程配置模式,研制了新型集流面防渗材料、提水设备和集雨节灌配套农机具,提出
了小麦玉米集雨补灌和农业栽培技术规程等成果。四川省正在开展的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

丘陵旱山区的研究及应用项目

”通过试验示范,在工程规划原则、工程建设、节水灌溉、水源

补充、建后管理以及降低蒸发损失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应用模式。

    我国集雨灌溉的实践显示了农业节水的巨大潜力。与常规灌溉比较,雨水集蓄灌溉采用了
非常低的灌溉定额。北方地区粮食作物全生长期只灌溉

2-3 次(包括播种时的坐水种),每亩

灌溉水量

15~30m3,仅为作物耗水量的 10%~15%。作物的耗水主要还是依靠天然降雨。

但这有限的人工供水的增产效果却十分显著。根据一些地方的试验示范和调查,增产率一般

40%左右,最高达到 100%以上。与不进行人工供水的相比,水分利用率(WUE)从 4~

10kg/mm·hm2 提高到 6~20kg/mm·hm2;供水效率(WSE)达到 13~56kg/mm·hm2,远
远超过了常规灌溉达到的水平。雨水集蓄灌溉必须与常规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提高对天然
降水的利用效率,单纯依靠雨水集蓄系统的有限供水是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