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 3 矿区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 1) 发展洁净煤技术, 提高煤炭 利用率。选

煤技术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 煤炭通过洗选一般可
降低原煤灰分 50% ~ 80% , 脱除黄铁矿硫 50% ~

70% , 是降低燃煤烟尘和 SO

2

的有效方法。煤的液

化和气化是最理想的煤炭转化途径。煤的液化具有

转换效率高, 能量消耗少, 产品多样化, 易于贮存
和使 用等 特 点, 可 使 煤 利用 率 由 直接 燃 烧 时的

20% ~ 30% 提 高到 50% ~ 60% 。煤 的地下气化是

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将煤炭转化为可

燃气体的技术, 是对传统采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它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井下工程及艰苦作业, 而且消
除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

的不利影 响和危 害, 将煤 炭这 种

不清 洁能 源

变为

清洁能源 。目前, 煤的地下气化已逐渐成

为今后用煤的发展方向之一。

( 2) 开发利用煤 层气。在采煤 之前和采煤中

将煤层气预先抽取出来并加以利用, 可大大减小矿
井瓦斯的威胁, 减缓地球温室效应, 同时可得到廉
价、洁净、高效的能源。经专 家测评 250 m

3

甲烷

气即可代替 1 t标准煤; 同时甲烷燃烧产生的 CO

2

仅为烧煤的 1 /2, 且不产生 SO

2

和烟尘, 十分有利

于改善环境条件。因此, 开发利用煤层气能将保护
环境、矿井瓦斯灭害防治、优质能源供应 3个领域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煤层气利用的关键是甲烷的浓

缩与净化。甲烷浓度超过 80% 才能作为高效燃料
并入城市天然气供应网; 要作为碳一化工原料, 则
需达到更高的浓度。可按低温深冷分离技术、膜分

离法、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

[ 10]

等气体分离技术进

行分离纯化。伴随着人们对清洁燃料的呼唤和碳一

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 煤层气可望成为采煤行业
消除事 故隐患、减少 大气污染, 同 时提高开采效
能、降低开 采成本 的双赢 途径。目前, 抚 顺、阳
泉、松藻等矿区的煤层气均早已进入利用阶段。

( 3) 减 少井下 废气、粉尘 和地 面粉 尘 污染。

从井下排入大气中的 CO、NO

x

、 CO

2

等有害气体的

量虽然远少于 CH

4

, 但也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如采用煤层注水、高压喷雾等灭尘措施, 可防止沼
气与煤 尘爆炸时产生 CO; 向采空区灌浆、注氮、
喷洒阻化剂等措施, 防止煤炭自燃产生 CO; 使用
柴油动力机械应配置废气净化器, 防止产生 NO

x

上述措施可使井下各作业环节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

尘降到最低限度。

2 4 煤矸石的处理和综合利用

煤 矸石 可 作为 水泥 掺 合料 原 料, 制 煤 矸石

[ 11]

、煤矸石加气混凝土、釉面砖等建筑材料制

品。有的煤矸石有一定的发热量, 可作为低热值燃
料, 供沸腾炉使用。大量矸石还可以直接作为充填
材料, 直接回填采空区和塌陷区。除此之外, 从煤
矸石中还可提取化工产品, 如利用煤矸石中的常量
和微量元素的优势, 制备聚合氯化铝、碳化硅、石
棉、分子筛、化 肥

[ 12, 13]

, 利用 高硫煤矸 石提取硫

磺或制取硫酸

[ 14]

。对于废弃的矸石山, 在其堆积

到一定程度后堆成平顶形, 分层压实, 再用泥浆覆
盖, 种植树木、花草, 盖楼亭。不仅可变废为宝,
还能降低矸石山的空隙率, 防止矸石自燃而污染环
境。对于自燃的煤矸石, 可用石灰浆或氢氧化钠 -
石灰浆浇灌, 中和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 在矸石山
表面形成覆盖层, 把自燃的矸石和空气隔开, 使自
燃逐渐熄灭。

2 5 矿区噪声污染的治理

对矿区噪声一般采取消声、吸声、隔声等多种

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对采煤机割煤噪声采取注水软

化煤体, 减少切割噪声; 局部通风机的噪声可在局
部通风机的进出风口加消声器, 并对机壳涂减振阻
尼材料;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通风机噪声,
可建造隔声室或在风道内、扩散器出口处加吸声、

消声装置进行综合治理。另外, 可采用新技术新设
备, 如采用对旋式局 部通风机, 不 仅可以降低噪
声, 还可提高风机的效率。

3 结

目前

防止污染, 保护环境

已成为煤炭工

业的一个基本方针。由于在煤矿中存在大量的不合

理开采和开发, 因此要实施煤矿环境保护是一项艰
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 1) 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

法, 使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同步发展, 使煤矿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 2) 依靠科学, 加快煤炭开采 及转化利用中

环保技术的研发, 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环保设备对
煤矿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防治。

( 3) 加强环境教育 与宣传, 使 每个公民都具

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从而达到人人保护环境、
重视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