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5.地球化学指标
生油层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有机物质的丰富程度,适宜的生油环境以及有机物质向石油转化的程度。
1)有机碳
碳是有机物质的主要成分,在有机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它也经历了同样的演化过程,因此至今只有一部分残留于
岩层中。这部分残留于岩层中的碳,称剩余有机碳,习惯简称为有机碳。
根据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证明:我国陆相泥质岩类生油层,有机碳含量达

0.4%,就具备了生油条件。

2)干酪根
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的无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
根据干酪根的颜色结合

H-C-O/C 原子比关系图,可帮助判断干酪根向石油和天然气转化的成熟程度。

镜质体反向率:沉积岩中的煤粒、碎屑、干酪根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成岩过程中,随着演化过程,链烷结
构由于热解而逐渐减小,而芳环结构由于缩合及缔合等作用,而出现片状结构,使芳香片间距缩小,而导致反射
率的增高和透射率的降低。因而测定岩样中镜质体反射率,可确定油(气)源岩的成熟度,以预测油、气的分布。
3)烃类转化指标

氯仿沥青

A”,是指用氯仿从岩样中抽提出的有机物质。它是具有游离性,还原性的沥青,与石油性质比较接近。

(三)石油和天然气在成因上的关系
石油和天然气伴生,从大量生产实践已经得到证明。但是在有的地方勘探结果只有气未见油,或者只有油而缺乏
气,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是石油和天然气在成因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结果。
天然气生成条件没有石油那么严格,无论原始物质和生成环境,天然气都比石油更为广泛、迅速、容易。从时间
上看,天然气无论在沉积物理藏初期,热催化阶段,或深变质阶段在高温高压下都能生成,而石油则主要生成于
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的热催化阶段。所以,在勘探过程中,不仅在找到石油时常伴有天然气,而且在第四系常
发现沼气,在深逾

4000-5000 米的超深井中,往往只发现天然气或凝析油,却罕见石油。

四、储集层

” “

石油和天然气不是存在于地下的 油河 、 油海 之中,而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的孔隙、洞穴、裂缝之中,所以我们
把凡是能够储集油、气并在其中流动的岩层叫做储集层。
(一)岩石的孔隙和渗透性
1.孔隙度
岩石孔隙指的是岩石中孔隙、洞穴和裂缝等各种孔隙空间的总和,称总孔隙体积。总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
值即称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
流体能在其中流动的,相互连通的孔隙被称为有效孔隙。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碎屑岩的孔隙主要是原生孔隙,孔隙率大小与颗粒成分、大小、形状、分选程度以及效结物成分,含量和胶结类
型密切有关。
对于碳酸盐岩来讲,影响其孔隙度的因素比碎屑岩更为复杂。
2.渗透率
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油、气、水)通过的性能叫渗透性,渗透性的好坏可用渗透率来表示。
       

K =QμL/ Ft(P1-P2          

1-1-2)

式中 

K――渗透率(m2);

Q――液体流量(m3);
μ――液体粘度(Pa?s);

L――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cm);
F――岩石的横截面积(m2);

t――液体通过岩石的时间(s);
P1-P2―—岩石两端的压力差(Pa)。

3.影响渗透率的因素:
1)颗粒大小、圆度、分选、排列对渗透率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颗粒的增大,渗透率也增大。一般
地说,圆度越好,渗透率越高;分选愈好,渗透率也愈高。岩石颗粒排列愈紧密,渗透率就愈低。反之,则渗透
率愈高。
2)孔隙截面大小、形状、连通性。
3)岩石的成分(包括矿物成分及胶结物)。

4)岩石裂隙。
(二)储集层的主要类型
1.碎屑岩类储集层;
2.碳酸盐岩类储集层;

3.其它类型的储集层。

地质录井的主要任务是随钻采集各项地质资料

,实时发现、保护、评价油气层,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录井工作

的质量关系到参能否迅速查明井区地下地层、构造及含油气情况

,对油气田的提前和推后发现,对开发方案的合理

制订和科学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岩屑录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