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育种理论探索、种质材料创制以及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等方面都有新
突破。

1999 年,美国《科学》杂志专文介绍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理论。到 2004 年为止,

我国已先后选育

14 个超级稻新品种(组合)。这些新品种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

定,在百亩示范片验收平均产量超过

10500 kg/hm2,有些新品种百亩片产量达到 12000 

kg/hm2;如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 D 优 527 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两优 E32 已通过越南
的品种审定,

D 优 527 出口种子 320 万公斤,创汇 400 万美元;2005 年由中国水稻研究所

育成的超级稻

“国稻 6 号”的品种经营权以 1000 万元的价格成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

湖南西城集团联合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及杂交水稻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超级稻基
因组功能分析。

 

  

1.2.3 以方法体系创建为核心的育种技术得到发展 

  

 近年来,通过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渗透、交融和集成,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不

断拓展,在实现品种矮秆化和杂交化二次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转
基因以及分子设计等现代育种技术迅速发展。我国学者建立了甘薯、马铃薯、柑橘等植物的体
细胞杂交技术体系,获得了大批中间体细胞杂交植株。我国学者率先培育出的高油单倍体诱
导系,已经大规模应用于玉米育种中,大大加快了育种的进程。

 

  

1.3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 

  

1.3.1 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初见规模 

  

 自 2003 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启动以来,我国植物种质资源平台项目建设成

绩斐然。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支持、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科技部的正确领导下,在
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全国
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生产部门的大力协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全

271 个单位的 1893 名科研人员开展了农作物、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热带作物、林木、药

用植物、重要野生植物、牧草等植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和共享,取得了重大进展和
显著成效。目前,研究制定了

1570 种植物种质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完

成了

35. 6 万份植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整理、编目和数字化表达;向 e 平台提交了 22. 3 万份

植物种质的共性描述数据,并通过

8 平台和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实现了 30. 5

万份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繁殖更新了

13. 2 万份资源;补充完善了 10. 3 万份资源所缺乏

的标志性信息数据;完成了

7. 2 万份濒危、珍稀种质资源的抢救性收集、整理和保护;实现

30. 5 万份种质资源的实物共享。国外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也取得较大的成果,以美

国为例,美国原是一个作物资源贫乏的国家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大力加强种质资源的收

集、考察、研究和贮存,已为美国的作物改良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近年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建立了健全的组织领导和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
 
  

1.3.2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检测技术日趋成熟,安全保存得以实现 

  

 经过近 20 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环

境保护点等相配套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种子入库操作技术和贮藏
标准,并入库保存了

39.2 万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贮藏数量居世界首位,其成果获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主要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系统研究了原生境保护
技术规范。在此规范指导下,建立了野生稻、小麦野生缘植物、野生大豆、野生蔬菜、野生苹果

86 个原生境保护点。另外制定了鼓励农民参与的作物种质资源策略,在开发利用中实现

可持续保护的意识和观念逐渐被接受,农民参与式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