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4.审计抽样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运用抽样技术,以抽样审查替代全面

审查,再加上我国金融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数据信息的庞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实现全面审计。
根据

2013 年最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2108 号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业

务活动中存在重大差异或者缺陷的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充分考虑
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由此可见,抽样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内部审计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掌握的信息,因此审计抽样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所抽取样
本不能反映审计对象的总体特征或遗漏了影响审计结果的重要事项都势必使审计结论偏离
事实,产生审计风险。

 

  

5.审计方法与技术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

因素,从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存在审计方法偏重于事后、时点监督,没有向实
时的、动态的、全过程的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的问题,与此同时,审计偏重于现场审计,没有
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并逐步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的转变,这些都可能成为审
计风险的潜在因素。审计技术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信息化程度较高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
扩大,信息化改变了代理人不同类型机会主义行为的严重程度从而促使审计工作的重点也
随之改变,因此内部审计应关注被审部门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6.定性风险。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

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内部审计虽然
是组织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督的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对发现或揭示的问题随便做出结论。定性
风险指由于审计人员业务技能不精或工作作风不踏实使得审计工作不够深入,未发现被审
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或引用审计依据不当造成定性、评价和结论不准而产生的风险。定性风
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
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
妥的审计评价。但更多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报告定性模糊、问题含混,语言似是而非,结论模
棱两可,不知所云。定性风险时可以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7.专业素质与道德风险。由于内审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造成审

计失控、失误、失察。对金融机构来说,由于缺少对一些专业性衍生品或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
和相关业务流程的专业知识,其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获取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肯定
会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审计风险。另外,内部审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
要因素,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师应着重关注并遵循独立、客观、诚信、保密四项基本职业道德要
求,其中独立性是实施有效审计的基础。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手
段,因此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较差,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领导层和
审计师加深对审计的认识程度和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采用
工作轮换方式安排审计项目及审计组等。道德风险尤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须在形式和实质方
面保持自身客观独立性,不能因为外部压力或未严格执行职业道德规范而在审计中徇私舞
弊、以审谋私,搞人情审计来掩盖、隐瞒客观事实和经济违规问题。

 

  三、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7 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

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未能
通过审计测试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

 

  (一)内部因素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独立性几乎是所有组织内部审

计面临的通病,究其原因部分由于内审部门是组织内部自我监督和评价这一职责定位带来

“先天性”因素,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作

为组织机构内部监督手段其独立性比不上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期待内部审计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