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一)农村金融生态特点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人为性、金融脆弱性的系统。农村金融具有以下

16 种生

态特征,如表

1 示:各特性间相互作用,互为手段,因特性强弱而呈现出合力、引力、张力

与吸力。其本质特征是生命性、共生性、平衡性;基础特征是竞争性、稳定性、动态性、系统性、
自适性;其余特征成为前者的外围特性。自然演进、信用基石和均衡协调的发展是构建生态
金融,进而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运行,金融体系自身竞争性均衡的根本。

 

  

 

  

(二)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1.生态主体失位。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数量稀少(数量少、规模小),金融种群薄弱,主

体种群发育不良、功能不全,不能有序互助、联动策应,缺乏金融机构破产法的刚性规定,
农村金融生态日益恶化,主体种群呈急剧下降之势。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的网点战略收缩、
农信社的网点不断减少使农村金融服务出现

“荒漠化”:邮储让近万亿元的资金流出农村,

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失衡局面,而民间借贷近两万亿元资金无序活跃,年利率高达
20%。由于商业性金融的收缩、政策性金融的缺位、民间金融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以及邮政储
蓄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绝对主体,这种

“垄断”格局必然导致竞争

的不充分,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
善。

 

  

2.生态调节失灵。因生态调节失灵,资不抵债的农村金融种群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出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结构扭曲、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越位、错位,如

2 所示)。 

  

 

  

3.生态环境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阻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农村金融生态

链因农村的弱位、农业的弱质、农民的弱势具有显著的金融脆弱性,生态链极易因外力的冲
击而断裂。农村金融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无法高效联动;农村金融物种个体质量不高,
竞争力弱。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是农民和农村企业,因其经营条件、管理水平、资金实力、法
规意识和信用观念等的制约,难以实现高效有序,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混沌无序,暗含生态
危机。政策环境偏紧,政策时滞与行政刚性导致明显的政策约束,不利于激发生态活力。法
制环境松驰,对违法犯罪与企业破产改制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不够;信用环境较差,农村
信用环境的恶化是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信用制度供给不足,产生了恶劣的
示范效应。

 

  

4.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困境。(1)金融体制不顺造成农村金融长久处于次优状态。农村金

融竞争力的强弱,发展后劲充足与否,与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
境、政策环境等环境有直接关系。表

3 是笔者建立的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表,旨在

表明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工作的难度大、距离远。由于金融生产力与金融生产关系不一致,导
致金融体制扭曲,使农村金融生态处于次优发展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理性并不必然
导致集体理性,在农村金融生态层间会产生内部人控制、寻租行为,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
险,滋生管理权侵夺经营权、经营权侵夺社员权、行政权与管理权侵蚀股权

(社员权)。(2)金融

物种供给与金融种群需求错位。金融物种:金融总体规模小,运行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种类、
数量不多,资产规模小。信贷资金不足,贷款增长缓慢,投向过于集中,地区差异大,农村
信贷投放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大、比例高,亏损比较严重,而金融种群因此而
发育不良,物种供给导致种群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供需缺口引发农村金融无序竞争
交易费用高昂。

(3)农村金融种群与农村金融群落脱节。由于国家城市化倾向和重工业化取向

的政策偏好导致长期的制度惯性,这种非市场化手段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目前非农环境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