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可依赖的保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后撤一步,给彼此留出充分的空间,用足够的理性去对

待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

老旧风格的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放了哪些东西,谁正在做什么,全都一览无余,

藏不得半点秘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式办公室都采用了隔断设计,每个人的桌子被隔板

分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坐着干活儿时互不影响,需要简短交流,只需稍稍站

起或者左右探探身子就能彼此看到。

——办公室隔断被广泛接受,正因为它是职场人际距离

最贴切的表达。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划分,

120~210 厘米是一般的社交空间,人们的工作交

往和社交聚会通常保持这个间距,

45~120 厘米是朋友和熟人间的距离。低于 45 厘米的属

于亲密距离,而超过

210 厘米则是我们与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接触时的距离,以此表现

出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这种距离的划分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就像一个同心圆,我们站在圆心处,按照熟悉程度和心理接纳程度的高低,把接触到的人

分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身在职场,我们既需要在一般的社交空间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又无可避免地希望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发展出类似朋友和熟人的亲近感。这个度该怎么把握?

什么样的距离才算恰当?

某网站曾经就

“职场上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

35.9%的人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的人选择

“肢体距离太近”,17.6%的人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7%的人选

择了

“过度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 11.6%的人选择了“语言上

过分自来熟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

“一米线”,但实际上这个距离究竟是多少,则因人而异。在职场上,当

我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尽可能广泛地搭建人际网络。 无论你处在公司的业务部门还是支持性岗位,与更

多的同事认识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尽可能利用在电梯、茶水间、食堂、健身房、会议

室的机会,和更多的人打招呼,把通讯录上一个个名字和身边的一张张面孔对应起来。哪怕

只是聊几句天气,说不定日后遇到了困难,就会有人伸出援手。

第二,尊重规则。和同事相处久了,自然会发展出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即便再亲近,同事之间毕竟存在利益和竞争。分清场合、切记合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务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