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病原体的耐药性是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适应或基因突变的结果,按其将耐

药性分为:

 1) 遗传性耐药性:主要受病原体的染色体内脱氧核糖核酸或染色体外胞

质体

DNA 控制。其可通过转导、转化、接合、转座子等方式从一个病原体转递给子

代或其他病原体。

A.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性转移给敏感菌,称为转导。
B.转化:耐药菌溶解释放的耐药基因 DNA 通过培养基转移给敏感菌株,使

之耐药。

C.接合:由接合传递的耐药性也叫感染性耐药,主要是通过耐药菌与敏感菌

菌体的直接接触

,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

D. 

 

转座子。它是一种比质粒更小的

DNA 片段,它能够随意地插入或跃出其

 

DNA 分子中,将耐药性的遗传信息进行传递,转座子不能进行自身复制,必须

依赖于细菌的染色体、噬菌体或质粒中而得以复制和繁殖。

[3]

2)非遗传耐药性:病原体为了应付不利环境所具有的非特异性的适应性。

病原体暂时处于静止状态,对药物表现耐药;当病原体转为活动状态,或繁殖
的子代对药物依然敏感。这种耐药性不是对某药特异的,没有专一耐药基因可传
代,不能遗传。

3)交叉耐药性:指病原体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它药物也出现

耐药现象。根据发生的机理,分为:

A.完全交叉耐药性:例如四环素类药物之间、链霉素与双氢霉素的药物部

分化学结构极为相似,均能与病原体的靶结构相作用。所以称为完全交叉耐药性

B.部分交耐药性:常呈单向耐药,例如细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

素发生耐药后,对链霉素也耐药;但当细菌对链霉素发生耐药后,对新霉素、卡
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仍很敏感。

三、耐药性产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耐药性多由人为因素诱发而加快

:诸如药物配伍的不合理使用,处方中过量

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诱因

;另外,滥用抗生素饲喂家禽、家

畜和水产养殖对象

,为提高农业产量和净化环境而大量施用的杀虫剂、除草剂,以

及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和抗菌剂等

,均可诱发和助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鉴于上

述原因

,目前预防耐药性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改进抗生

素的用法

;而开发新型抗生素和开发不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更是延

缓或阻滞抗药性病原菌出现及传播的有效途径。

1、开发新药 
开发新药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有效方法

,主要有:利用抗生素特定的酶抑制剂

克服酶介导的抗药性来开发新药

;根据细菌利用外排泵系统来产生耐药性的特点,

可以研发细菌主动外排泵抑制剂

( ef2flux pump inhibitors) ,如利血平;针对

细菌通过改变膜通透性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研发用于破坏膜的通透性,使抗生素

可以顺利到达细菌的靶部位的药物

,如抗菌多肽类药物;对现有化合物进行结构

改造

,使一种或几种耐药酶失活,也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2、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合理的最有效的药物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之前

,尽可能通过药敏试验对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做出病原

学检查

,根据试验结果暂停应用耐药性强的抗生素、选用适宜的抗菌谱窄的抗菌

药物、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3、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