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m——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

      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

我省目前还没有关于排涝模数各项参数选取的统计分析。建议参考湖

北 省 平 原 湖 区 的 分 析 : 集 雨 面 积 大 于

500km

2

的 涝 区 ,

K=0.0135,m=1.0,n=-0.201;集雨面积 500km

2

以下的涝区,

K=0.017,m=1.0,n=-0.238。

3)产流、汇流方法

根据设计暴雨、设计雨型、设计净雨深,推求最大涝水流量和涝

水过程,并依据蓄涝容积和蓄涝区限制水位(最高控制水位),进

行涝区水量蓄泄平衡计算(排涝演算),通过试算推求排水流量。这

种方法适用于排水区面积大、蓄涝容积大、排水历时长的地区。

产汇流计算方法,目前我省一般按照《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

表》,采用综合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对

于集雨面积小于

10km

2

的涝区,仍采用洪峰流量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较为合适。

(3) 设计外河水位

根据涝区暴雨与承泄区(外河)水位的遭遇情况分析,计算当

涝区发生设计标准暴雨时相应的外河水位。外河设计水位一般采用实

测资料进行分析,如无实测资料,参照《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

涝标准》:潮区可采用

5 年一遇的最高水位,其余地区采用外江多年

平均洪峰水位。对近年来河道上修建了工程或进行了堤围加固、河道

整治的河段,要采用工程修建后的设计水面线,并考虑河道下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