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

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 倍。”这一条主要从结

构楼层平面布置角度限制了结构的不规则性,避免因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

转效应。

3.2 结构的竖向布置

结构的竖向布置包括竖向构件在结构高度上的变化。良好的竖向构件布置不仅能够满足

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还能满足结构的安全和传力直接、明确、合理的要求。

《高规》

3.5 对高层结构的竖向布置作了一些规定。控制竖向结构合理性的几个主要参数有:承载

力比、刚度比、剪重比。其中,承载力比是指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一层的比

值,应不小于

80%。该比值的限定,主要是对结构竖向规则性给出定量界限,避免出现薄

弱层。刚度比主要是为了说明竖向刚度规则性的问题。剪重比是为了考虑结构抗震分析中高

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

《高规》及《抗规》均以强制性条文对结构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小

剪力提出了要求。

3.3 转换层设计

现在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不唯一,不同功能的楼层就需要不同的空间划分,因而上

下层之间就要求结构形式和结构布置轴线的改变,这往往人为地切断了结构竖向传力路径。

为了实现正确传力,就需要在上下层之间设置结构转换层。

在转换层构件设计中,水平转换物件应布置简单,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在实际工程中,

梁式转换层应用的最广泛,它具有受力明确、传力途径清楚的优点。当需要纵横同时转换时,

采用双向梁布置。采用箱形转换层时,由于箱形转换层具有较大的结构尺寸和刚度,因此必

须对大空间的底层或下部几层的结构平面进行合理的布置,避免在抵抗水平力时因底层刚

度削弱而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造成破坏。当上下柱网轴线错开较多,难以用梁和桁架直接

承托时,可以做成厚板,形成板式转换层结构。当底部大空间楼层的柱距较大时,可以考虑

使用桁架转换层。桁架式转换层具有刚度大,自重轻,并能跨越很大跨度的特点。在转换层

的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结构竖向刚度的变化。转换层往往是竖向结构的薄弱部位,通过转化

往往造成下部刚度削弱,为此通过加强落地剪力墙和调整各构件尺寸来解决,特别是框支

结构,要严格控制转换层上、下刚度。

3.4 三缝设置原则

三缝是指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在建筑中,为防止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

形而产生裂缝,常常隔一定距离设置温度伸缩缝;在结构平面狭长而立面有较大变化时,

或者地基基础有显著变化,或者高层塔楼与底层裙房之间,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此时可

设置沉降缝;对于有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当其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

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时,宜设置防震缝。通过设置三缝,使结构的形状趋于规则,避免

了温度、沉降等作用对结构的不利影响,避免了不必要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