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发生触电后,电流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流经人体的电流大小、电

流通过人体持续时间、人体阻抗、电流路径、电流种类、电流频率以及触电者的体
重、性别、年龄、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

电流通过人体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和影响程度,是由通过人体的电流(

I)与

电流流经人体的持续时间

f(t)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参数时,由概率统计分析所

得的

I=f(t)曲线,如图所示。在此,我们仅讨论交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从

图可得表

1。

1.1.1 感知阈和反应阈
感知阈:是指通过人体能引起人稍有感觉的最小电流值。
反应阈:是指能引起肌肉不自觉收缩的最小电流值。
线

a 为感知阈和反应阈。它与通电时间无关,电流值为 0.5mA,它是区域

1 与区域 2 的分界线,在此直线之左,通常无生理效应。尚未达到该电流值时,
一般人体无任何感觉,达到或超过该电流值,人体才有感觉和反应。

1.1.2 摆脱阈
是指手握电极的人能够摆脱电极的最大电流值,即线

b 所示是交流电的平

均值约为

10mA。它是区域 2 与区域 3 的分界线,在区域 2 通常无有害的生理效

应;区域

3 预计不会发生器质性损伤,它是到存在室颤概率难以划分的有害过

渡区。

1.1.3 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曲线

c 为心室纤维性颤动阈,是指通过人体能引起心室颤动的最小电流值,

是存在较严重的病理生理效应的区域

3 和会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区域 4 的分

界线,在室颤概率曲线

c1 以下,不大可能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而在该曲线以

上,不但引起有害的生理效应,而且随着该区域的右移使室颤概率从小于
5%,甚至到超过 50%,其安全程度相应下降。

1.2 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
一般来说,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人的生命威胁也越大,而电流通过人

体的持续时间越长,使流经处的皮肤发热、出汗,降低了皮肤阻抗,这样通过人
体的电流也相应地增加,从而增加了危险性。

1.3 人体阻抗
1.3.1 人体内阻抗
人体内阻抗是指与人体接触的两电极之间的阻抗。忽略频率对人体内阻的容

性及感性分量影响,那么人体内阻差不多是起电阻作用,虽然受电流路径的影
响,但其值一般在

500Ω 左右,这对整个人体阻抗(约 100kΩ)来说是相当小的,

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它是个恒定为

500Ω 的电阻值。

1.3.2 皮肤阻抗
皮肤阻抗是指皮肤表皮与皮下导电组织两电极之间的阻抗。皮肤阻抗是由半

绝缘层和许多小的导电体(毛孔)组成电阻和电容的网络。它是人体阻抗的重要
部分,在限制低压触电事故的电流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3 人体阻抗
人体阻抗取决于一定因素,特别是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频

率,皮肤潮湿度,接触面积,施加的压力和温度等。在工频电压下,人体的阻抗
随接触面积增大、电压愈高,而变得愈小。

IEC 综合了历年来关于人体阻抗的研究成果,严密审查了大量尸体的实测

数据,得出人体在

50/60Hz 交流电时,成人的人体阻抗在 1000Ω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