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递地震力

, 使各个构件都能充分地吸收地震力, 提高

整个构件的延性。构件连接不破坏

, 整个结构才能

保证其整体性

,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

7) 避免出现薄弱楼层。多层结构中如出现薄弱

楼层

, 地震时该楼层就会出现较大的塑性变形集中,

而楼层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结构

, 相对基础而言底

层成为整个结构的薄弱楼层。在确定结构方案时

,

要避免出现薄弱层

, 如有薄弱层时应该在结构上给

以加强。

8) 形体突变部位加强。当建筑形体有突变部位

, 应采取加强措施。

9) 填充墙的利用。砖砌围护墙和隔墙, 嵌砌于

框架之间

, 地震力 作用时可减轻主 体结构的破坏。

但混凝土填充墙可能会造成框架比较显著的局部破

, 所以说砌体填充墙对主体结构抗震有有利和不

2 种影响, 应该在结构抗震时加以具体分析, 同时

要使隔墙和围墙在平面上要对称均匀分布

, 以及沿

竖向连续均匀分布。抗震规范规定

: 框架结构先浇

框架后砌填充墙

, 底层框剪结构先砌墙后浇框架。

10) 应用轻质材料。材料质量越小, 地震力作用

越小

, 所以在房屋的墙体、楼板框架隔墙、维护墙及

房屋构件中应尽力选择轻质材料以减轻地震力的作

, 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11) 设置多层防线。由于地震力作用具有一定

的持续性、

不确定性、复杂性

, 将在短时间内对建筑

物进行多次冲击。所以建筑物只有一道抗震防线是

不够的

, 该防线一旦破 坏, 对于 接着而来的下 次冲

, 将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多设置抗震防线作为后

, 就可以抵抗多次地震力作用, 使人员能有较多时

间离开建筑物

, 保证建筑物的最低限度的安全。

12) 改进加强楼梯间的设计, 进一步提高楼梯间

构件的安全度。如前所述

, 楼梯间本应是重要的逃

生通道

, 但此次震害中, 楼梯间倒塌破坏情况较多,

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的重视。一方面

, 应加强楼梯

间的构造措施要求

; 另一方面, 在进行设计计算分析

, 要对楼梯间构件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13) 进一步推广隔震技术,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国

内外多次地震以及本次地震都证明

, 隔震技术能极

大地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 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而

且所增加费用有限。工程应用表明

, 在我国基础隔

震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相比

, 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增

5% ~ 10% 左右, 而结构的功能却可以得 到明显

提高。因结构只能保证结构在大震下不倒塌

, 但不

能保证结构不发生破坏及各种 使用功能的正 常进

行。在地震中

, 有大量的房屋建筑虽然没有发生严

重的结构破坏

, 但因装修或室内设施的破坏, 带来了

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

, 从结构的整个生命周期看,

尽管基础隔震建筑增加了

5% ~ 10% 的工程造价,

但它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所增加的投资。因此

, 在

高烈度区应大力推广隔震建筑

,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

能。
2. 2   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
2. 2. 1   抗震计算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

, 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1) 一般情况下, 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 2 个主轴

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

, 各方

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 当相交角度大于

15b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
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 应计人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 其他情况, 应允许

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 度、9 度时的人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及 9

度时的高层建筑

, 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结构抗震计

算的基本方法

, 而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 仅

对特别不规则、

特别重要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才要

求采用。

抗震计算方法的采用应符合

:

1) 高度不超过 40 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

刚度沼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 以及近似于单质

点体系的结构

, 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 除第 l 条外的建筑结构, 宜采用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

3)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凹凸、扭转、楼板局部不

连续及竖向不规则等

) 、甲类建筑和烈度、场地内限

定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

,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

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

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2. 2. 2   构造措施

混凝土结构

, 一般是通过钢筋砼构件截面高宽

比限值

, 最小配筋率要求, 承重柱轴压比来控制。砖

混结构

, 常见构造措施有限定房屋总高度和层数层

; 在纵、横墙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 房屋

的高宽比、

横墙间距局部尺寸进行限值控制

; 设置防

震缝等。修订后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增加了强制性条

,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 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

顶部圈梁 连 接

, 内外 墙交 接 处应 沿墙 高 每隔 500

mm 设 2<6 通长拉结钢筋。拉结填充墙参与整体结

60

建材世界

                                     

2010 年   第 31 卷   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