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果高官和平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不知道还能有多少人想去做官想去承担更多责任。但是倘若
手握重权而不慎用,享受特种待遇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这样的官是做不长久的。就
象一根柱子如果没有发挥柱子的作用,大厦将倾,最后倒掉的还包括它自己。可见柱的选材
设计须当谨慎,否则即害了柱,还要殃及整个大厦的。

担任次要角色、身处低位的人,身上的担子当然很轻,只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要

求社会,因为自身的存亡对他人影响不大,所以获得的特权保护相对很少,甚至没有什么
特权,非常时刻还要

“舍车保帅”,但幸亏大多时候还可以拥有活得轻松的心情,因为责任

小嘛。不甘寂寞者要想实现角色由低到高的转换,首先要搞清楚自己

?承受能力,然后再去

努力把能力提高,如此方能担起重任,好高骛远是不明智的。也许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想争
取的,其实只是一份发热后轻松的心情。

如果说

“大材小用”导致的是浪费,“小材大用”蕴藏的则是危险,所以严守“大”关实

在很有必要。道理是简单的,比较起来却很残酷

--谁愿意承认自己是

“小”呢?

4、打通关节
在结构体系中,所谓关节,是指变化相聚之处,或变化出现的地方。不同类型的构

件相接处,同一构件截面改变之处,是关节。广义上,诸如结构错层之处,体量改变之处,
转换层亦是关节。关节无处不在,因为结构体系乃是变化的统一。外力突然袭来之时,对于
单一的构件,力量的传递简明,因而容易控制。对于复杂的结构体系,关节的复杂性难于预
测和控制

,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组成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关节的普遍存在,力量的

传递往往不能畅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历次灾害表明,从节点开始破坏
的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然一体的

----也就是没有任何关节

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路,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
尽可能地把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

“打通”,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云:“通则不

痛,痛则不通

”,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在设计的四项

基本原则中,

“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

让这些战略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

“打通关节”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的具体操作,

最后全都归到

“打通关节”的贯彻和实施上来。

如何打通关节?在设计概念里,要解决的是外力在结构体系内重分配的问题,要确

保力量是按照各构件的刚度大小进行分配的,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集中,最终达致静态的平
衡。因结构形本为

“静”,灭于“动”中。所有 “动” 的因素对于结构均为不利。打通关节保持平

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
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坏,结构变成机动,

“动”即是死,即为终结。可

见设计者是协调者,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是
使其保持常态),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

对比由构件与构件组成的静态

“结构体系”, 来看看由人与人组成的动态的“社会体

”,这一静一动之间,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社会体系既是由动态的人组成,变化乃是其常态。如果把变化亦称为关节的话,这

种关节是无形的,或者称为动态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关键在于

“动”字,因为其形本为

“动”,灭于“静”中,“静”即是死,即为终结。同样的,打通关节的方法是要解决各种各样
的,诸如情感、金钱、地位等等的重分配的问题,要确保这种分配是按某种合理、有效的规则
来进行的,避免形成集中而不畅,以期达到动态的平衡。任何静态

--也许是强制性的静态,

出现了对社会都是不利的。打通关节的目的是使社会永远处在动态之中。无论是思想意识、还
是行为举止,一旦被限制,一旦处于停滞,出现静态的死角,社会必将有症结和隐患。是以
对于任何动态异端,治理者只能以合理之规则加以疏导,不可强其静止,不可逆之堵之,
如此方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