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当下,因为对工作现状不满意就选择离职的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由麦可思 8 月中旬完成的大学毕业生

离职分析报告最新出炉。在对 2007 届、2008 届大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人群中,平均有 61%的本
科生毕业三年内发生过离职,高职高专生有 79%  

。 值得注意的是,离职大学生中,98%是学生炒雇主鱿鱼,

而非雇主主动解聘。分析指出,大学生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 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但实际上动辄跳槽未
必是提升自我的好途径。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 2008 届大学毕业生中,三年中发生过离职的人的薪资收入低
于未发生过离职的人。

  职场新人三年内跳槽很普遍
  上外新闻专业毕业的徐振(化名)一毕业后就在某媒体单位工作。虽然徐振工作很努力,但在工作

两年后,他感觉现有的工作比较论资历,加之薪水不如人意,自觉 看不到发展空间 的徐振便决定辞职跳
槽。

  与徐振有类似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不少。事实上,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发生离职的现象具有普遍性。

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 2010 届、2011 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平均有 38%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如果把调
查时点延伸到毕业三年后,这一比例更高。根据麦可思对 2007 届、2008 届大学生的跟踪,在已就业的人群中,
平均有 61%的本科生毕业三年内发生过离职,高职高专生有 79%。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如果说过去对 炒鱿鱼 的印象多是雇主解聘职员,而现在则完全相反。

调查显示,离职中主动提出 分手 的 98%是大学生,而不是雇主。

  在近日一场论坛上,上海春秋集团副总裁肖潜辉表示,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员工流失率平均在

15%-40%。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入职以后的流失率,特别是转行的流失率出现持续的增长。

  离职率最高的是民企个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做出离职的决定呢?
  调查显示,继续从事一份工作的成本太高或者预期回报太低,都会导致大学生决定离职。从调查

来看,这种成本或者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例如有 21%的 2011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

薪资福利偏低 ),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例如有 30%

 “

的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 个人发展空间不够 )。

  而心理原因在离职决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且也更复杂。在对各类型用人单位 2011 届大学毕业

生半年内离职率调查显示,离职率最低的是国有企业,只有 13%,其次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为 19%,
接着是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为 20%,其后是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为 25%,离职率最高的是民营企业/个体,
为 31%。而离职率最高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名称为电话推销员,离职率为 48%,其后是广告写手
46%,零售售货员 43%。分析认为,在政府或者国企就业的大学生离职率低,可能因为他们本身更在乎工作

带来的 安全感 。另一方面,从事服务性质工作的大学生离职率高,可能因为这类工作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
力带来的挑战太大。

  专家:动辄跳槽未必能提升自我
  那应该怎样看待工作不久就跳槽的大学毕业生呢?
  麦可思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娇认为,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关键是不要动辄就跳槽,而是要把这种消

 “

极的、逃避的做法转变为一种持续改进的积极行为。 提升自我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离职只是其中一
种,而且离职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 2008 届大学毕业生中,三年中发生过离职的人的薪资收入低于未发生过

离职的人。

  专家建议,大学生应该去发现除了离职之外其他提升自我、拓宽个人发展空间的途径,包括在原

单位转换不同职业或部门、承担更重要的技术任务或管理工作、获得晋升所需要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积累
职场经验与人脉等。此外,在择业过程中,除了能力、薪资这样的硬指标,大学生与雇主双方更要考虑其他
方面的匹配,包括职业安全感、服务精神、工作要求的心理承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