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徐 燕,张晓敏,朱 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黏度与颈动脉块形成的关系。 方式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黏血症患者及血液黏

稠度正常患者进行颈动脉扫查。 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黏血症无直接关系。 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内皮细胞
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和早期表现。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黏度;颈动脉斑块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1 -2824(2006)11 -1041 -01

  

血液黏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 血液黏度的变化

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在低切变率下血液黏度高,当切变率逐
渐升高时,血液黏度逐渐降低。 血液黏度的这种性质,有利
于血液的加速,也有利于血液的减速乃至止血。 那么高黏
血症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如何,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畅1 血液黏度正常组 共 38 例,男 15 例,女 23 例,年龄
35 ~76

岁,平均 57 岁。

1畅2 血液黏度增高组 共 56 例,男 22 例,女 34 例,年龄
32 ~86

岁,平均 61 岁。

1畅3 B 超检查 使用东芝公司的东芝 6000 超声仪。 探头

频率 7畅5

MHz。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

显露,头转向被检查的对侧或保持正中位。 先从颈根部开
始横扫,探头沿颈总动脉的横切面逐次向上扫查,然后再纵
扫。 纵切面分为后前位扫查和前后位扫查。 后前位扫查更
好。 从颈根部开始纵扫,探头逐次向上移动,可显示颈总动
脉。 颈总动脉分歧部,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右侧无名动脉分
歧部是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因此它们是检查的重点

[1]

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如有斑块则测量斑块大小。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值在 1

mm 以内,颈总动脉

分歧部厚度 <1畅2

mm。

1畅4 血液黏度检测 使用仪器为赛科希德 SA -5000。 参

考值见表 1。

表 1 全血黏度仪参考值

全血黏度值(

mpa・ s)

切变率(1 /

s)

正常值

200

è

72 ~4.

57

30

ǐ

è

01 ~6.

33

73 ~10.

27

18

è

06 ~21.

67

全血黏度值(

mpa・ s)

100

è

33 ~1.

57

红细胞聚集指数

63 ~4.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

è

62 ~3.

48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

11

5 ~15.

15

2 结果与分析
2畅1 血液黏度正常组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不厚,颈总动

脉至 颈 内 动 脉 起 始 段 未 见 斑 块 的 有 31 例, 男 17 例,

作者单位: 100013 北京,北京市和平里医院

B 超室

女 14 例,平均年龄 42 岁。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或同
时伴有斑块形成的有 7 例,男 2 例,女 5 例,平均年龄 72
岁。 斑块回声以强回声为主,斑块范围约 0畅24 ~1畅4

cm,厚

度约 0畅13 ~0畅31

cm。

2畅2 血液黏度增高组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不厚,颈总动

脉至颈内动脉起始段未见斑块的有 40 例,男 19 例,女 21
例,平均年龄 49 岁。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
斑块形成的有 16 例,男 10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 73 岁。 斑
块回声仍以高回声为主,斑块范围约 0畅32 ~1畅8

cm,厚度约

0畅

19 ~0畅

42

cm,其中有 3 例是右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狭

窄率约 70% ~90%。 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见表 2。 根据表 1 经统计学分析,血液黏度与颈动脉内斑
块形成无直接关系(

P >0畅05)。

表 2 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 (例)

组别

颈动脉内有斑块形成 颈动脉内无斑块形成 合计

血液黏度正常组

31

38

血液黏度增高组

16

40

56

合计

23

71

94

3 讨论

人类脏器功能衰老是从血管病变开始的,随着年龄增

长和不良生活及环境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血管逐渐地出现
管壁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管壁病变持续进展,导致动
脉管壁上有脂质沉着,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 动
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样学说;(2) 致突变学说;(3) 损伤应答学说;(4)

受体缺失学说

[2]

通过对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

系上分析证实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
因。 这一点现在一些体外研究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
阶段即可出现内皮功能损害

[3]

只有当血管内皮功能受

损害的情况下,血液黏度的增高才会加速斑块的形成。 吸
烟、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均是血管内皮受损伤的
危险因素。 防病永远比治病更重要。 今后的工作重心要转
向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超声将随时观察血管内膜情况,避
免疾病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 周血管 彩色多 普勒诊 断学.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9,26.

2 

武忠弼.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77.

3 

王宏宇.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8.

收稿日期:2006 -10 -26) (编辑:陈 沁)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Chinese Modern Imaging  

2006

年第 3 卷 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