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小论建筑史

    我们学习建筑史,为的是更好地来了解建筑,了解其本义,了解其发展的历史,以及
了解与其相关连的思想与理念等等。我们要从建筑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为的是让我们的建
筑思想这棵树苗得以成长。要更好地了解建筑,那么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建筑!

  何为建筑?与建筑接触那么久以来,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我脑际。什么事物有其本质,
除去其虚假掩人耳目的外表现象。我想建筑也无法脱离这一个基本定律的。然而,建筑的

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建筑的起源时来看建筑的 本来面目 可以知道建筑无非就是一
个围合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只是有简单的几根木桩和一撮枯稻草有机地堆积起来。这样的
一个空间之所以成为建筑是因为它是人为的,提供人使用的。它产生了供人使用的功能
(也许不单只是供人居住)的。从某种层面上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建筑是人为创造的具有使

 “

用功能的空间体呢?如果从功能性上概括,就象柯布西耶讲的 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 。

燃而,把建筑描述为 机器 不免让人认为建筑是无机化,没有生命的东西。也许你不禁要
问建筑不就是一堆的材料构成的吗,哪有什么生命可言?那么,到底建筑是个机器还是

个生命体?首先,我们要区分这里所指的 生命 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我们主观意
识的思想构成?我想在这里指得应该是后者,建筑是由人创造的,是人思想精神的浓缩

体。我们常说建筑被赋予了 生命 ,那是建筑师思想光辉的闪现,是建筑师让起宛若可以

呼吸一般生动而又真实存在。日本建筑师说道: 建筑是有生命的,是有呼吸,会唱歌

的。是的,好的建筑往往倾注了建筑师的血汗乃至生命的付出。当我们看到大师的建筑时
也看到他们思想的崇高和对建筑的热忱,此时建筑已成为传递他们思想的媒介物。当我们
看到高迪四十年如一日地热忱与同一个建筑的创作时,难道我们能说建筑只是一个拼凑
起来的机器吗?学习建筑史让我知道了建筑过去和现在,那么未来建筑又会如何呢?中

国建筑未来兴衰与否,难道不正是与我们这一代人息息相关吗?梁启超曾言: 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弱则国衰。建筑的发展亦是如此。从建筑史我们也可以看到包豪斯建筑教育的
出现与发展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乃至现在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格罗皮乌斯、密斯等一
代大师都是其创立和主导力量。同时新一带的青年建筑师约翰逊、贝聿铭、尼迈耶等也是受
其影响成长起来的。既然要关注中国建筑未来发展,那么就要清楚中国建筑的基本现状和
发展趋势。

  那么,整个中国建筑界的现状有是怎样的呢?从一些官方的报道和资料我们大致知
道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前景广阔,但是存在着高消耗、关键人才匮乏、信用体制不健全等许
多问题。往往问题的解决方向决定着事物的未来趋向。由此,我们可以依稀推测到中国建
筑在未来应努力的大体方向了。建筑的发展应该朝着生态化、智能化、多元化、地域化、节能
化等趋向发展。在新的建筑发展浪潮到来,我们倍感迷茫、困惑、质疑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建
筑史上得到启迪。在二十世纪初工业大变革、科技的进步、思想界新思潮地不断涌现的社会
变革面前,英国的莫里斯是如何看待工业的,以及其提倡的工业美术运动又是何以兴起
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的。同是世纪之出初,虽然两个时代的情况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
但是建筑师们在同样境况下是如何处理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建
筑其实是社会的方向标,受到社会中的各种因数的影响,在某一层次上也指示着社会的

——

发展趋向。当然,建筑也记载着人类社会文明走过的历程

建筑历史。从古巴比伦时期

供的出现到古罗马时期的混凝土技术的发明,从拜占庭大的大穹顶到歌特时期的飞扶壁,
这无不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从中国古代的建筑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