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保护困难重重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当年究竟是何等气势?像绝大多数中国古
老建筑一样,它们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故纸堆中的文字
徒然费力想象。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
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 857 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
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 1056 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
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
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
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葛剑雄给出了三个解答。

  首先,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 ,
而中国古建筑几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即使侥幸免于虫蛀鼠啮,也难以经受气候
和时间的考验,不少画栋雕梁都在无名火灾中灰飞湮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兴起伴随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一般都有茂
密的森林便于建筑取材。因此,明清时期在北京建造或修理宫殿陵墓和寺庙时,尽管北方
已经没有合用的木材,仍然不惜代价从云南、四川运送巨大的木材。

  其次,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 整旧如新 而不是 整旧如旧 ,每一
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造成了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著名的岳阳楼虽然
最早建于公元 716 年,但是唐代的韵味早已荡然无存。不少古老建筑不论其始建朝代如何
迥异,最后往往都变成明清建筑式样,甚至上个世纪的面目。

  中国建筑过于重视礼仪性、政治性、公共性作用,而不考虑居住的舒适程度,不符合
现代居家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即使在私人住宅中,用于家庭或家族祭祀、礼仪的大厅、家
庙祠堂往往都占据建筑的主体,标准较高,而卧室等私人空间往往阴暗狭小,居住条件
很差。中国人从清朝开始就已经抛弃了传统建筑:晚清的上海官绅无不居住新式住宅,民
国在天津和青岛的前清遗老也都住洋房别墅。

  在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无论是保护四合院、徽派建筑、石
库门、吊脚楼、土楼还是窑洞,似乎都存在着相同的困难。

  保护老建筑的一个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各地方政府近来纷纷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
措施中,大多将该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为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
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作为奇货可居的旅游资源,又面临着过热的旅游开发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