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在资本市场

 ,浮现于市场表面的是四方力量的博弈,即国家资本力量、机构资本力量、

居民资本力量及国际资本力量之间为投资利润相互进行竞争与博弈。隐藏于上述四方力量博
弈背后的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作用的

“规律力量”。规律力量隐藏不见,却韧劲十足。四方

主观力量可以在一定时候改变规律力量作用的

“波幅”,但却无力改变规律力量运动的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一是在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面对四方力量博弈的格局,选择政策力量

的指向为投资方向,因为政策力量不仅是利益分配的主要杠杆,也将是群体无意识力量的
主导潮流。投资群体心理交互影响交互作用下,会放大

“权威”力量。当群体意识形成之际,

就会形成群体非理性,在一种非常潜意识作用下,投资者个体的意识消失了,暂时失去了
判断市场分析投资价值的能力。

二是不以挖掘投资题材为

“投资策略”,题材性投资只能做“交易性机会”对待。2007 年

10 月后 A 股行情螺旋盘下跌,除了国际金融危机漫延的效应外,也与 2005 年底市场前期
过度利用各类

“题材”进行炒作,利润积累过大有关。2009 年下半年以来行情逐步下降,除

了投资者集体意识对未来

“复苏”不确定及刺激政策退出的担忧外,也与各种题材炒作过度

有关。伴随四万亿投资的逐步推开,地区振兴开始为投资者群体所

“瞩目”,西藏概念、新疆

概念等都轮回地为投资者炒作。股市投资虽然是

“投资未来”,但未来的概念仍然需要能够产

生真金白银,才可能为后来者跟踪投资。上述

“概念”的形成,往往与政策创新有关,但政策

创新与利润实现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概念性投资透支未来,如果未来的利润前景没有想象
的好,如果后来者没有加盟

“投资群体”即没有丧失基本的判断力,要领性主题投资可能仅

是一种

“炒作手段”。

三是不以短线操作为投资策略

“习惯”。题材性的短线炒作,起到了时间短,收益高见效

快的效应,短线发财的利益诱导将投资大众吸引到市场,所谓新开客户数量增长,有时是
一些题材行情起到了诱发作用。财富效应大大扰乱了大众本来的平常之心,一夜发财的心理
在投资者中间迷漫,发财的传闻在社会中自发传播,形成了股市到处是黄金,迟到就后悔
的臆想。最终成也散户,败也散户,中国证券市场就出现散户盈亏循环的

“投资者教育”。如

果投资不是以规律力量为导向,而是以人为的题材作为导向,一旦短线操作成瘾,就会形
成操作性的

“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会让投资者陷于“狂躁”情绪之中,失去了自我意识

对市场的判断力。

四是尊重价值规律,则是投资取胜法宝。资本市场四方力量博弈中,政策力量最大,但

政策出台不是无规律的,而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运行变化的情况择机推出的。中国证券
市场的行情变化往往与流动性变化的特殊规律有关,流动性泛滥或者流动性萎缩,却是自
然规律起到背景式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周期大约是五年半左右,物价变化的周期基本上与
农业生产周期对称。物价变化周期基本上规定了中国货币价格周期,货币价格周期恰好是包
括资本市场在内一定价格变化的中轴,也是四方力量进行利益分配的杠杆。由于特殊的货币
调控与管理体制,流动性的宽松与紧缩,也可以视同货币价格变化的另外替代指标。当流动
性实质上进行收紧的时候,我们可以视同货币价格事实上上升,作为利率倒数的资本品价
格因此就形成了向下的趋势。如果投资者想以价值规律为导向,充分利用不同行业的价值发
展变化的规律,做好投资战略及其投资策略,就得充分掌握人民币价格结构及其内在价值
变化趋势,才能在通货膨胀形成之际,充分把握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消费结构扩容与升级
的机会,做好投资组合,特别是善于充分通货膨胀带动的食品上游与下游的投资机遇。因此
培养长期投资不是短期炒作的习惯,也是投资者教育与投资策略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