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我国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变革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
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村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
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起步阶段到停滞阶段,再到恢复和发展阶段 ,
然后是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最后是快速发展阶段。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
施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关键词: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变革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十七大已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
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村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
力,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起步阶段到停滞阶段,再到恢复和发
展阶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最后是快速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
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我国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变革
  
  (一)起步阶段(1949

年至 文革 初期)

  我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在
保护和改善村镇生态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虽然在法规建设方面还
没有提出专门的村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在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中做出了相关规定。如
1957 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暂行纲要》中,就包含了一些村镇生态环
境保护的要求,推动了村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在农村兴修水利、道路建设、植树造林、
防治水土流失、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村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二)停滞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在胜利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对经济发展改变了原来稳步发展的战略,实行一种急于求成的
冒进战略。如大炼钢铁,滥挖滥采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了村镇生态环境。尤其是文化大革
命一段时期,关于村镇等领域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

义的 管、卡、压 受到批判和否定。农业生产方面,在当时极左的思想引导下,推行 以粮

” “

为纲 、牧民不吃亏心粮 等政策,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片毁林、毁草开荒造田,
我国森林和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破坏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性循
环。
  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张以及 1972 年 6 月 5 日联合国召开的斯
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折
点。1973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拉开了我国
具有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重点讨论、研究了我国的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防治环境污染和破
坏的 10 条措施,同时,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定》。随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