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急速膨胀的北京急需张扬的建筑?

  

  建筑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此命题应为多数学者所认可。2008 年北京迎来了中国第
一次奥运会,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国际级大建筑,这些地标性建筑赋予北京城一个新面
孔。多数建筑专家都认为每个城市应该有一种特定的性格,中国大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经
细细品味过北京,谈到北京给予我们一种皇城的印迹,同时他拥有幽静的胡同,正是这
种皇城的富贵夹杂着胡同的朴实才道出了真正北京城的味道。
  中国现代建筑的鼻祖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及,建筑应该是成片的保护,而不是零散的

保护。如今,皇城的城墙消失了,只剩下了断壁残垣的 城墙公园 ,一个个四合院也消失
了,一排排胡同也消失了,剩下了仅有的几个名人故居。同时出现成片成片的商业街和商
品房,再加上 21

——

世纪北京的几个新建筑

国家大剧院、CCTV 大楼、鸟巢、水立方和 T3

航站楼等。

  透过这些巨型建筑可以看得出,我们的建筑技术确实增进不少,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
的屋檐能做到 挑

?

40 米以上,国家大剧院能向下挖地 32.5 米,而且在造型上屡屡创世

” “

界之奇迹。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历来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重道而轻

器 ,没想到如今西学东渐几十年后,竟如此重器而轻道。老子曾说过: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道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天人合一之理念。如今,北京的这些巨型
建筑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上也可谓的千奇百怪。但是技术与艺术之结
合应该强调其周围环境以及其所处之城市性格,北京理应是一个包容而有和蔼的一个城
市,但是这些建筑给予他一种张扬的符号。国家大剧院地处天安门广场,也就是北京城的
心脏。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建起一个两百米跨度的巨蛋,对周边的故宫、人民大会堂简直
是大调侃。著名的建筑学家萧默曾认为评价此建筑的原则有三点:其一,一看就是个大剧
院;其二,一看就是北京的大剧院;其三,一看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剧院。也就是说一
个建筑一出世,不只是考虑自身的存在,更应该考虑它跟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

  再论 CCTV 大楼,从外形上看,库哈斯的作品本身属于解构主义的一个扭曲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最大特点是需要一个比较宽敞的周边空间来观察它,才能感觉到它蕴藏的
力量,如果放在洛杉矶这样比较开阔的地方应该可以。在北京,央视新楼位于寸土寸金的
CBD 区域,挤在高楼林立的中心地,看不见它所有的优点,看见的全是它扭曲造成的缺
点。库哈斯的得意门生扎哈·哈迪德更是将解构主义发展至极端,创造了一系列的解构主
义作品,并给中国带来了广州歌剧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CCTV 大楼的技术层次和艺术
都极高,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出现更合适,而作为一件社会属性极强的建筑作
品来说,似乎不是太成功。

  最后论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主体育场 鸟巢 。2008 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也给北京城带来了极高的声望。从此,世界不再只注视着东方的日本、韩国、香港和上海。
北京也慢慢的融入了世界人民的眼中。这当然是世界多数人民的视角,但是中国本土性来
思考,难道奥运会就仅仅是世界的吗?难道就不是北京的吗?反观 1964 年日本东京举

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请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了 代代木体育运动中心 ,他用了许多
日本传统建筑的元素,是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现代建筑,完成后使全世界人对日本刮目
相看,1964 年的奥运会成为日本在国际上树立国家形象的转折点。如今日本已经有五位

建筑师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 普利策奖 ,而我们东方巨龙 13 亿人口竟无一人获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