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高级技工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近年来高级技工短缺一直困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经济
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高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
对此重视不够、培养机制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
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高级技工短缺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给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政府主管部门应整合部门之间的资源,建立一个培养高级技
工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企业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密切合作,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于行业需求的各类技工人才。

  

关键人词:高级技工

 技工短缺 民工荒 教学改革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

2006 年第二季度曾发布的全国 99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

示,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
人倍率(即招聘职位与求职人数之比)最高,分别为

2.08、1.96 和 1.71。相关资料显示,我

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
金字塔形。在全国城镇约

1.4 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

60%,中级工的比例为 35%,高级工只有 5%。2007 年初浙江省城调队在杭州、宁波、绍兴、
台州四地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技师缺口率达

93.8%,技师缺口率为 66.0%。这些缺口岗位

大部分集中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电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等生产附加值高的产业。长三角
地区高级技工短缺的状况使许多企业的生产陷入困境,

2006 年底,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开价

40 万元请三位日本“洋技工”,江苏 28 万元聘不到高级电焊工,杭州开出 6000 元月薪,3
个月只招到两名技工

……经济发展处于升级换代的长三角,由于“高级技工荒”形势日趋严

峻,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呈现出

“木桶短板效应”,遏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浙江的宁波等

地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人均

GDP 去年已经超过 4500 美元。按照大多数工业

化国家发展的经验,这一阶段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和对普通工人的需求都将出现急剧增长,
也就是说,今后几年,技工荒、用工荒还将持续。

  

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
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培养机制不合理、高校的人
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中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高级技工短缺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势必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一旦等其
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但此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
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所以有必要对高级技工短缺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期建立一个培
养高级技工的良性机制。

  

一、培养机制的弊端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级技工都由企业培养,培养的费用实际上以隐性支出的方式计入
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现阶段劳动力要素几乎完全市场化了,越是紧缺的人才流动越自由。一
个企业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费用培养的高级技工跳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多数企业
不愿在高级技工的培养上花太多的成本,更倾向于需要时再到劳动力市场上去招聘。这样就
促进了技术工人的流动,而工人流动过于频繁直接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企业急需懂技

术、又懂电脑的年轻技工,年轻技工的频繁跳槽又让企业不敢轻易使用和培养,这种现象被
专家分析为

“技工热综合征”。  

培养机制的第二个弊端是,技工类、高职类学校大部分没有把培训条件纳入综合投资。由于
培养一个高级技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学校缺乏资金来源,从设备、场地到师资都力不从
心。所以多数学校能培养出合格的初级技工就不错了。例如就培养一个一般的焊工所需要的
费用来计算,一年就需要花费

6000-7000 元,一般大专院校收取的学费连这一半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