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考核优势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的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人力资
源管理界一些同仁经过检讨和反思之后,最后得出一个怪论

"谁动绩效,谁先死。"天外伺朗

"激情集团"、"挑战精神"、"团队精神"在索尼公司的集体消失,归罪于"绩效主义",其实索

尼公司的绩效管理走入了

"绩效主义"的误区:将"绩效管理"等同于"考核主义".绩效考核有

它的必要性和价值。

绩效考核指标能将组织目标进行分解,便于员工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任务所在,从而产生达
成目标的动机和意愿。员工会对目标和任务更加聚焦,也便于员工进行时间管理。

"考"就是出题,就是设定绩效指标:"核"就是结果与指标之间对照与审定。设定绩效指标是
绩效管理的前期工作,绩效结果与指标之间的对照与审定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后期工作。如果
只关注

"考"与"核",中间阶段缺失了,其后果是严重的,毁的不仅仅是索尼,而是一切奉

"考核主义"的企业。

企业给员工设定绩效指标,但是没有明确告知他们达成这些指标的因素是什么,需要什么
知识、技能、素质、行为等等,更别说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因素进行培养和提高。这种缺失会带
来像索尼那样的

"畸形"现象: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 "挑

战精神

"消失了。

因实行考核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
都受到轻视,从而埋下隐患。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
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
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团队精神"消失了。因为实行考核主义,为了应付当下

的考核,从而动用了未来的资源,结果产生

"寅吃卯粮"的现象。

由此可见,

"考核主义"不能真正提升绩效。"谁动绩效谁先死"这一怪论的倡导者,要么就是

在理解上将

"绩效管理"等同于"考核主义",要么就是在实践中曾经"死在""考核主义"之下。

"考核主义"反映了传统绩效管理的缺失:

第一,在讨论绩效管理问题时,通常可能更关心工作的结果。总是在问:绩效的目标是什么?
绩效考核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

第二,许多组织都使用它们的绩效管理和评估系统。它们变得更多地关注那些完成的表格和
报告,而忽视了系统背后的真正目的。

胜任素质(胜任力)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
知识、技能与行为特征,它是高绩效的基因。绩效目标是要安排可描述的任务或项目,它特
别关注结果。胜任素质(胜任力)是有关员工如何获得结果,何种个人技能、态度及行为对
于企业和个人是最有效的。

基于胜任素质(胜任力)的绩效管理,关注绩效管理的两面性

——"绩效的结果、这些结果

是从哪里开始的

";基于胜任素质(胜任力)的绩效管理着重于处理两个问题 ——"确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