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摘要:从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巴西《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4 月 22 日的地球日到 6 月 5 日的环境日,从“全球变化”到《21 世纪议程》,使人类为了共

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全球环境恶化和灾害,以保证人类和社会的持续
发展。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

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

1989 年,灾害损失 525 亿元,1990 年为 616

亿元,

1991 年达 1050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

的经济损失增长

1990 为 17.33%,1991 年高达 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

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
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
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

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

—预报—

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 1/4

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这里,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
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

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
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
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
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

“六五”期间组织过

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

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
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

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
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
401 米,入侵范围达 627 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
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
5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