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 眼屈光系统有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种屈光介质组成。

1) 角膜:角膜是外界光线进入眼内产生视觉的唯一途径,是主要的屈光介质,其

前面分隔着空气和角膜实质,后面与房水接触,在切面上如同一凹弦月形透镜 ,
不过由于角膜厚度差很小,仍可以把角膜前后看作是近似平行的弧面。因其很
薄,平行光线经过角膜时并不发生折射,而是位移,因而角膜本身的屈光作用
可以不计。但其屈光力占眼总屈光力的

70%-75%,这是因为角膜构成房水透镜

的前曲面,角膜的前曲面半径(与前方深度有关)和房水的折射率是构成角膜
屈光力的重要因素。

2) 房水:房水是充满前后眼房中的无色透明澄清液体,为眼球屈光系统的第二介

质,犹如一面透镜。角膜构成了房水的前曲面,房水的屈光指数为

1.336。

3) 晶状体:晶状体的屈光力为+19.11,它不是具有均匀的折射率,这是因为晶状

体有多层不同折射率的物质所组成,中央最致密,故折射率最高为

1.406,表

层为

1.386,即屈光指数曾在这梯度。

4) 玻璃体: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凝胶状组织,填充于眼球内腔,为眼屈光系统的

终末屈光介质。玻璃体具有与房水相等的屈光指数,光线经过玻璃体后,立刻
投射与视网膜上成像而引起光化作用。

2, 简化眼:为了便于理解和使用,依光学原理将模型眼进一步简化,眼球的各屈光单位

以一个曲率半径为

5.73 毫米的单一折射球面代替,该球面位于角膜后 1.35 毫米,其一

侧为空气,另一侧为

n=1.336 的屈光介质,结点或光学中心及该球面曲率中心,位于角

膜前后表面后方

7.08 毫米处,前焦距为

—17.05 毫米,后焦距为+22.78 毫米,总屈光力

+58.64D,简化后的模型叫做简化眼。

3, (1)光轴:光轴是通过角膜表面中央部(眼球前级)的垂直线,眼的结点,回旋点均

在光轴上。

2)视轴:由眼外注视(固视)点通过结点与黄斑中心凹的连线。

3)固视轴:当眼转动观看物体时,人们设想是以一点为力学回转中心,称为

“旋转

中心

”。

 (4)视角:视轴与光轴在眼内结点处所形成的夹角。

4,像差:依理想光学系统成像理论,由同一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经过光学系统后,必聚焦
于一共轭像点,形成理想像点。像与物的形状完全相似,大小比例精确。但实际上,物体上
任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不能聚焦于一点,而是形成一弥散斑,实际光线位置
偏离理想像点,像与物虽很相似,但完全不同。这种差异称为

“像差”。

   眼的像差中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对眼的视觉质量影响较大。

1) 球面像差:从几何光学共轴线球面系统的成像特性可知:只有近光轴的物点,且以

很小孔径角的细光束成像时,才能获得完善像。当光线(主光线在光轴上的光束)
垂直入射屈光系统后,由于远,近轴光线折射角度不同,远轴光线折射角度大,近
轴光线折射角度小,故交光轴于不同的位置,成像遂不能聚于一点,在视网膜上是
呈直径不等的弥散圆,像的形状也会失去与物体的相似性。

2) 色像差:复合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构成,平行光入射眼屈光系统,不同波长的

色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故在眼屈光系统光轴上的成像位置存在差异,视网膜上遂呈
一彩色弥散圆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