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不建筑”的“数字北京”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朱锫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奥运会是 1984 年洛杉矶
奥运会。

   

  
     这届奥运会涌现了不少日后中国体育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郎平、许海峰
和李宁等。但令朱锫印象深刻的唯有美国人卡尔

•刘易斯,当时他一人独得 4 枚

金牌:

100 米、200 米、跳远和 4×100 米接力,造就奥运历史的一段传奇。时

隔多年,朱锫仍能清楚记得刘易斯当年带给他的震撼。朱锫喜欢不少跨国别跨领
域的运动员,但其中很少有中国运动员。他的解释也干脆,

“我觉得中国运动员

太过刻意了,也太在乎输赢,很矫情。

” 

     朱锫的奥运情结在 2004 年终于落到实处。当年,北京奥组委在全世界范围
内征集奥运控制中心的设计方案,这是奥运会最后一个公开竞标的建筑项目,
实现申奥时北京对世界承诺的举办一届科技含量最高的

“科技奥运”。当时共有 7 

家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参与竞标,最终朱锫和合伙人吴桐的

“数字北京”方案被

专家评为最优,并确立实施方案。

“这算得上是我们两人第一次在建筑上的合

作。

”朱锫说。 

     吴桐的背景是艺术与平面设计领域,这种跨界的合作使他们的设计充满了特
殊性。朱锫一直认为建筑的答案在建筑之外,不是建筑师出身的吴桐正好实现了
这种拓展。因为

“数字北京”的成功,两人再接再厉,并一起设计了阿布扎比艺术

馆。

 

 
    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微芯片图解”的展览,
这个展览对朱锫和他的团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个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造就现代
主义建筑的诞生,那么当今的信息革命又会给建筑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在做方
案之前,朱锫让助手到中关村把所有的能买到的不同芯片都买了回来,贴了满
满一面墙,然后一头就钻进了微芯片的世界。现在已经完工的

“数字北京”在视觉

上也的确像是一块电子芯片,简单又充满力量。相比

“鸟巢”和“水立方”,“数字

北京

”的造价不高,用朱锫的话说,“就是普通的玻璃和石头造的。”但它简单的

态度,蕴含了中国人的哲学,和周围的

“鸟巢”、“水立方”充满了装饰风格的建筑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数字北京”的科技感不是体现在外表的壳,而是它所创造

的系统承载的高科技内容。

 

   
   “数字北京”完工之后,张艺谋和蔡国强的评价一样,“不建筑,但很具有艺术
装置特征

”。这两人目前的工作都与奥运会相关,一个是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

演,另一个是视觉特效总设计。作曲家谭盾是这样评价的:

“这建筑充满了音乐

的节奏感受。

” 

   
    “数字北京”墙内开花墙外红,虽然在国内的知名度远在“鸟巢”和“水立方”之
下,国外的声名却不小。最近西班牙《先锋报》撰文谈论北京建筑,其中便着重谈

“数字北京”,文中称,“其现代化的外观极具吸引力。”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