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

2011 年在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棉花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为壤土,肥力中等、较

均匀。随机区组排列,

3 次重复。小区长 6 m,宽 1.8 m,面积 10.8 m2,行距 90 cm,株距 40 

cm,两行区,每小区种植 30 株。营养钵育苗移栽,4 月 19 日播种,4 月 24 日出苗,4 月 29
日移栽,按高产田要求进行栽培管理。
1.3 性状调查
分别对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调查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1302

—2007)《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棉花》执行。6 月上旬调查始果节位,9 月上中

旬调查生育期,

9 月 15 日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植株连续 10 株调查株高、果枝数及单株结铃

数;

9 月下旬每小区采收中部正常吐絮铃 50 个晒干测定单铃重、衣分、子指,同时按小区统

计实收产量和霜前花率。调查结果采用

DP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纤维品质由农业部棉花纤维

品质检测中心用

HVI900 系列测定仪测定;产量以小区实收产量折合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系)生育期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系)平均生育期为

121.0~127.5 d。由表 1 看出,11A12、11A17 和

11A18 品种(系)生育期较对照延迟 5.0~6.5 d,其他各品种(系)的生育期无明显差别。
各品种出苗期均为

4 月 24 日,但开花和吐絮期品种间略有差异,品种(系)间的吐絮期相

1~2 d,差异不显著。

2.2 各品种(系)农艺性状比较
由 表

1 可 知 , 各 品 种 ( 系 ) 平 均 株 高 126.3 ~ 154.7  cm , 其 中 11A18 最 高 , 与

11A11、11A14、11A16 差异显著,11A18 较对照(11A01)高 17.5 cm,但差异不显著,其余
品种(系)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各品种(系)平均果枝 台数在

15.0~19.5 台,以

11A02 最多,较对照品种多 1.4 台,其余品种(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各品种(系)平
均始果节位

7.1~8.3 节,差异不显著;单株成铃数 11A04 最多,达 30.9 个,较对照增加

2.0 个,11A13 较对照少 8.1 个,显著低于对照;单铃重以 11A06 最大,较对照重 0.49 g,
各品种(系)间差异不显著;各品种(系)平均子指

10.4~12.4 g,11A05、11A16 的子指显

著高于对照,其余品种(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2.3 各品种(系)产量比较
由表

2 可知,皮棉产量最高的品种是 11A04,较对照增产 31.09 kg/hm2,增幅 1.68%,两者

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

11A02、11A10 也较对照增产,但与对照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

平 ; 皮 棉 产 量 最 低 的 品 种 是

11A13 , 较 对 照 减 产 36.45% , 差 异 达 极 显 著 水 平 ;

11A03、11A12、11A14 均较对照减产,与对照差异极显著;11A08、11A09、11A16 较对照减产,
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品种(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2.4 各品种(系)纤维品质比较
由表

3 可知,11A02、11A03、11A18 的纤维长度在 31 mm 以上,优于对照,其余品种与对照

间差异不显著;纤维整齐度差异较小,为

83.3%~87.1%;11A07、11A08、11A11、11A14 和

11A20 的马克隆值均低于 5,优于对照,其余品种马克隆值为 5.03~5.72,与对照间差异不
显 著 ; 纤 维 伸 长 率 差 异 较 小 , 为

6.0% ~ 6.4% ; 断 裂 比 强 度 超 过 33  cN/tex 的 品 种 有

11A03、11A19 和 11A20,显著优于对照,其余品种的断裂比强度为 28.3~32.9 cN/tex,与
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2.5 各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

4 可知,生育期、株高、果枝数、始果节位、单铃重、子指以及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相关性

不显著,而单株铃数、衣分分别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棉花各性状与棉花皮棉产量
的相关程度依次为:衣分

>单株铃数>株高>马克隆值>始果节位>单铃重>霜前花率>果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