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现低燃料比、低成本冶炼,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冶炼强度指标的优化

  冶炼强度是高炉冶炼强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实践表明,其与焦比(或燃料比)呈

U 型

曲线关系,曲线最低点对应的是最低焦比下的适宜冶炼强度,增大或减小冶炼强度都将使
焦比上升。但随着精料、富氧、高压、喷煤和高风温等先进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冶炼条件的改
善,曲线将向右下方不同程度地移动,最低焦比逐渐下降的同时允许适宜冶炼强度逐步增
大(见图

1),高炉利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是长期以来业界多数人主张采用中等冶

炼强度并且与冶炼条件相适应的缘由。
  冶炼强度是建立在容积利用系数基础上的强化指标,是我国

50 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的,

是以容积燃烧强度来衡量高炉的强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人们采用粗放型的操作方式
单纯以多鼓风、多烧焦炭、多出铁做为衡量高炉生产率的指标;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在钢
铁需求旺盛、产能不足、钢铁产品有较大利润空间的时期,片面追求高冶炼强度以达到高的
容积利用系数,大多是重产量、轻能耗,重系数、轻焦比,导致燃料比长期居高不下。随着我
国经济转型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评价标准也需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项钟庸院士倡导的建立在炉缸面积利用系数基础上的以炉腹煤气量指数来衡量
高炉强化程度的方法,更科学、更符合高炉冶炼的本质。宝钢高炉以减少吨铁炉腹煤气量来
达到强化的实践表明,降低燃料是最能有效降本增效。提高富氧率和炉顶压力是强化高炉的
合适选择。
  

2.喷煤比指标优化

  喷煤是高炉炼铁节能降耗和降低成本的重大技术措施,对高炉炼铁的意义在于以煤代
焦、降低焦比,节约焦炭生产的投资和能耗,缓解主焦煤匮乏的矛盾;同时,能改善高炉冶
炼操作,促进高炉稳定顺行。因此,一些企业不顾及自身的风温和精料水平,盲目追求高喷
煤比,造成过量喷吹、置换比下降、燃料比升高,以致炉尘中的含碳量甚至超过了

50%。

  许满兴教授提出的经济喷煤比理论指出,在高炉不同时期阶段寻求统计出最低焦比、最
低燃料比和最高利用系数相对应的喷煤比,即为该高炉某时期阶段的经济喷煤比。经济喷煤
比的前提是喷煤比的提高不造成燃料比和高炉炉尘含碳量(正常情况下

≤20%)的上升。

  四、结束语
  在原燃料资源日益紧张、产能明显过剩、节能减排要求严峻的形势下,低成本炼铁是钢
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具体做法是:依靠先进技术,优化原燃料结构,改善精料水
平,降低原燃料成本;优化高炉操作指标参数,树立科学的冶炼强化观,克服片面追求高
生产指标(高冶炼强度、高利用系数、高喷煤比等),维持与冶炼条件相适应的炉腹煤气量,
达到高炉的高效率,维持与冶炼条件相适应的经济喷煤比,达到提高置换比、降低燃料比的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