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将带来居住质量下降、运营成本增加、安全风险加大三大隐患。许多保障房项目将建筑做成高
层,但为了避免达到超高层标准,将高度恰恰控制在

100 米。把高层做到极致,实际上对居

住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过高的人口密度居住者的舒适度很难保证,如果不能与商品房统
一标准,很容易产生市政、交通等更多的社会问题;对于后期运营费用太高,包括电梯运行、
自来水输送、供配电等市政配套;安全隐患过大,特别是对于高层消防方面,我国缺乏成熟
的经验。那怎样的容积率才是合理范围?在建筑设计当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需要
在建造运营成本和居住品质上达到一个平衡。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气候环境、居住
习惯、经济实力等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保障房项目的容积率不要超过

3.5 比较合适。 

  五.绿地率应该更高些。

 

  绿地率是保证居住环境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家现行住宅建设规范,绿地
率的底线为

30%,目前并不是所有保障房项目都能够在绿地率数据上达标。与忽视绿地率、

甚至人为降低绿地率相反,作者认为保障房恰恰应该更加重视绿地率的问题,甚至要比商
品房提出更高的标准。因为保障房套型相对较小,即便是同样的容积率,其小区人口总量也
要大大超过一般的商品房小区,因此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反而更高。同时建议保障房应该尽量
选址在城市绿化带或者城市花园旁边,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
题。

 

  六.停车位布置问题

 

  在当前的保障房安居工程当中,包括产权可销售的限价房及经济适用房,一方面由于
针对人群覆盖了城市中等收入人群,另一方面被保障家庭的收入存在动态增长的可能,因
此提前设计停车位便成为规划设计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地下停车位的建造成本过高,
一些保障房项目在楼与楼之间塞满了停车位,挤占了居民的活动空间、绿地面积,这样的设
计非常的不合理。但是地下停车位的开发,可以节省地上空间,让容积率本来就偏高的保障
房社区获得更高质量的社区环境。

 

  地上布置还是地下开发应该在建造成本与居住质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根据地块本身
的稀缺状况以及周边环境来决定。如果是市中心的地块则考虑地下停车,稍微偏远一点的地
区可以利用地上停车。建议发展地上立体车库,既可以降低造价,也可以解决车库通风、采
光等问题,节约能耗。

 

  保障房建设是个全社会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建设、设计、施工、监管等多部门协作配合。
前期规划设计对项目定位具有决定性作用,作者就规划设计中提出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引
起广大保障房开发、建造、设计者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