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22.专题笔谈.

f堂婴』§主国匡型!堂生筮塑鲞篁!!塑

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等情况,严重者因抢救无效l『ii危

及生命。有报道,6岁d,JL连续静脉点滴利巴韦林0.

59,每日1次.3日后,出现头晕、心慌症状,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应用能量合剂,2周后恢

复。

2.3药源性血液病药源性血液病中以白细胞减少

和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率最高;某些药源性血液病病

情严重,死亡车高。据萸国药物安全委员会统计,药源

性血液病的死亡率为32.5%。药源性血液病有以下2

个特点:同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血液病,如氯霉素可

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药物之

问存在交叉反应,如安乃近与氨基比林之问存在交叉

反应,因服用安乃近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若给予

氨基比林治疗,可再次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中有50%是药源性的,死亡

率高。药物引起再障的发病率依次为氯霉素、保太松、

杀虫剂、苯、磺胺、抗癫痈药等。

药物诱导的溶血性贫血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

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为轻中度,根据发病机制分

为半抗原型、自身抗体型、免疫复合物型及非免疫性蛋

白吸附4种类型。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于用药后

12—48小时发生,此类贫血的红细胞具有内在缺陷,

最常见的是葡萄糖岳磷酸脱氢酶缺陷。国内黎德强

报道‘71,15例3岁以下tJ,JL,均于El服呋喃唑酮48小

时内出现溶血性贫血,且症状较重,血红蛋白大多低于

70∥L,其中6例测G6PD活性<75%,给予糖皮质激

素及输『札后,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

2.4药源性肝脏疾病药源性肝脏疾病的表现可以

多种多样,与损肝药物的种类及引起肝病的机制不同

有关。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

肝细胞损害可分为3种:①肝细胞型,其组织学表现为

肝小叶中心或带状坏死伴脂肪变性,此时临床表现酷

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常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和

血清转氨酶升高。②胆汁淤滞型:其临床与实验室表

现与肝内淤胆、肝外胆道梗阻、急性胆管炎相似,有发

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及肝大伴血清转氨

酶轻度升高、ALP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胆

盐、'一谷氨酰转肽酶及胆固醇升高,而抗线粒体抗体阴

性。③混合型具有上述两型的特征,其病情严重程度

和预后取决于药物所含两种成分的比例,若以肝细胞

毒成分为主则损害严重,预后较差;相反若所含成分是

胆汁淤滞成分则病情轻,预后良好”o。

四环素类(现儿科已少用)、红霉素(包括琥乙红

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及部分合成青霉素偶可引起

肝损害,现有报道频繁服用棒酸与阿萸阿林的复合制

剂时,可导致肝损伤。氯霉素、灰黄霉素、酮康唑、林可

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偶可诱发转氨酶升高;还

有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呋喃坦丁)、呋喃唑

酮(痢特灵);抗结核药物如异娴肼、利福平、吡嗪酰

胺。解热镇痛消炎药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非那西

丁、水杨酸类(其中阿司匹林所致者更常见)、对乙酰

氢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等。抗癫痫药需

要长期服用,肝损伤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丙戊酸钠、卡

马西平、苯妥英钠、乙琥胺等,其中丙戊酸钠和卡马西

平最易引起肝损害,常为混合型肝病。

2.5药源性泌尿系统疾病许多药物以原型或其代

谢物从泌尿系统排泄,引起泌尿系统损害。不同药物

可因不同机制产生不同的肾脏损害。药物引起肾脏损

害的机制有:①直接作用:药物直接损害肾细胞,其毒

性作用与药物浓度和剂量直接相关;②『Ⅵ接作用:用过

影响肾细胞代谢过程或造成尿路梗阻而导致肾损害;

③变态反应介导:药物致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免

疫复合物肾炎、抗肾小球基膜肾炎等。

d,JL药源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对于单纯

血尿或单纯蛋白尿低,但症状较严重,少部分患儿可出

现永久性损害。具体表现为,少尿、高血压、水肿、cr

及BUN升高。一般停药后3—5天内尿量即可增多,

数周内恢复正常,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睁】。引起急性肾

功能不全的药物主要有氨摹糖苷类抗生素和抗肿瘤药

物。

药源性单纯血尿在小儿中多发,发生原因与儿童

肝肾代谢器官不成熟,代谢调节功能差以及临床用药

过程中不注意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用药不当、剂量过

大、浓度过高等因素有关。一般表现为,用药后6小时

至2天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无尿频、尿痛、尿少、浮肿、

高血压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尿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一),尿蛋白+一++,

管型(一),BUN可轻度升高。患儿停药后,予以对症

治疗,卧床休息等,大部分町于1周内肉眼血尿消失,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