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墙是建筑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本设计中的关键。从入口到废墟的通长纪念墙,强化了纪念

之路的主题,墙体将西侧的巨大水面和东侧的树阵分开,并通过一系列缝隙连通。 我们
这个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并没有生硬地加入设计元素破坏整个基地,而是顺应了基地的潜

质,将其挖掘出来。

其实在方案最初,纪念墙的材料选用的是玻璃。袁野认为,石材的墙体过于普通,而且他
曾认真研究过很多经典的石材纪念墙的设计,包括林璎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碑,觉得难

以超越,尤其是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完美无缺。 如果是玻璃纪念墙就不一样了,玻璃具有
通透和反光的特性,它所体现出来的丰富性是石材不能比拟的。我们设计了平行的两道玻
璃墙,之间留出 3 米的通道,人可以在玻璃墙之间穿行。这样,刻满名字的纪念墙两侧的
水面和树林与参观的人都会由于光的存在而叠合成动态的影像,所有的景致都浓缩在墙

上。这会产生一种生者、死者及天空和大地的共鸣。

但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很多人都对玻璃纪念墙产生质
疑,质疑主要集中在坚固性和维护成本上,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纪念性理解的差异。大家认
为玻璃是通透的、脆弱的,不适合用来表达庄重感和纪念性。在认真考虑这些意见之后,

袁野最终决定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换成抛光的黑色花岗岩。 放弃与抉择是一个相当煎
熬的过程,那段时间我几乎做梦都在挣扎。但毕竟,这是为 24 万死难者和更多要纪念他

们的活着的人设计的纪念碑,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公园奠基后举行了 7·28

纪念活动 ,那天的场景令袁野终生难忘。 活动是在晚上举行的,

水面的每一块石头都放上了蜡烛,无数只蜡烛点燃后,真的很震撼。 在之后的几年,袁
野陆续设计了唐山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唐山市立图书馆等,他已把唐山视作第二故乡。

在 4200 米海拔做建筑

2011 年,袁野参与到玉树震后重建工作中,设计了杂多县文化中心,这是为当地藏民提
供的一组文化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剧院、书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和群众体育馆。

从北京到西宁,1800 公里;从西宁到玉树,800 公里;从玉树到杂多,200 公里;其中需
要翻越两个海拔接近 4800 米的垭口。杂多的平均海拔是 4200 米,而拉萨才不过 3700 米。
在杂多的日子,袁野体验到了传说中的剧烈高原反应,几乎彻夜难眠。但与这次难得的设

计机会相比,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如此海拔,如此特殊的地点,能有如此机会,为
这里的康巴人,为藏族孩子,设计一个图书馆、一个剧院、一个书店、一个研究所、一个体

育馆,这是何等的幸运!尽管远不及完美,尽管这所有建筑加起来才不过一万平方米。

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底什么是杂多的文化中心,这就需要考察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风
土人情。从 google earth(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当地的民居大多呈现成 L 形的院落,因

为既要遮挡冬季凛冽的西北风又要保证充足的南向光照。 我们在整组建筑群中也营造了
这样一个围合的院落。通过图书馆、书店和剧院的平面位置经营,塑造了一个面向城市开

放的广场,这同时也是当地群众的文化 舞台 ,让惯于户外生活,且能歌善舞的康巴人在

新城中,也能找到在高原上生活的感觉。 舞台 的入口处矗立着 六字真言 柱,每根柱子

‘ ’ ‘ ’ ‘ ’ ‘ ’ ‘ ’ ‘ ’

是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 唵 、嘛 、呢 、叭 、咪 、吽 六个字,这让整个空间具有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