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上很多知名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及建筑师都曾参观过

“数字北京”。

可能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北京分馆

  

     如果说“数字北京”是朱锫在老家北京的一次漂亮实验,那接手设计阿布扎
比古根海姆艺术馆,则是他在另一个建筑实验场的又一场

“实验”。   

     朱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上世纪 90 年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朱锫去了美
国留学。

2001 年, 朱锫回到深圳,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成立了 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他最早的两个设计是深圳规划局办公楼和龙岗规划展览中
心。前者获得了美国《建筑实录》杂志授予的中国建筑奖、

2004WA 中国建筑奖,

后者获

2003 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几年后,朱锫返回北京自立门户,“因为北京

是最有意思的城市之一。

”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位于东四北大街的一幢灰色大楼里,这里原先是北京电
视设备厂的厂房,后改名为天海商务大厦,成了一帮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办公所
在地。

 

     对于“北京是全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的说法,朱锫并不排斥。“实验代表了
可能,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出现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诞生的。说北京是实验场
不正代表了它具有探索精神吗!

” 

      2006 年下半年,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决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海
岸边设立分馆。为此,他们在全世界邀请了

11 位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主体建筑

及双年展艺术馆,其中包括弗兰克

•盖里、扎哈•哈迪德和安藤忠雄、让•奴维尔

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朱锫和吴桐的名字也位列其中。

 

      设计之前,古根海姆基金会将所有的建筑师聚集在一起,开会协调,并定
了原则:每个建筑都要有对未来的态度。朱锫和吴桐很快就提交了名为

“漂浮空

”的方案,没多久,朱锫就收到了来自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理事长托马斯•克

伦斯的邮件。在邮件中,托马斯

•克伦斯用“富有激情的”来形容朱锫的设计,并

且期待

“它能够对世界建筑产生影响”。从设计图上看,“漂浮空间”名副其实:整

个建筑没有柱子,完全靠三角形的面构成的特殊空间支撑,远远看去,就像漂
浮在建筑群当中,为地面提供阴影。同时,屋顶还可以用作第二地面,鸟瞰附近
的海景和城市风光。

 

      朱锫形容,“外来的飞行器落在了阿布扎比”。这一设计符合阿布扎比这一海
湾城市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可以在阴影里躲避炙热的阳光,冬季寒冷,屋
顶就成了晒太阳的好去处。朱锫说结构概念来自

“鸡蛋壳”,“‘鸡蛋壳’就没有柱

子支撑,但它同样好好的。

”在他看来,这个建筑不属于现在,而是属于这座城

市的未来。

 

    “漂浮空间”最终的施工日期未定,“但 2013 年前应该能完工。”朱锫非常自
信,他宣称这一设计

“不可能出现巨大的的隐患”,“没有施工的难度,一切属于

可控的范围

”。因为“漂浮空间”受到好评,朱锫和吴桐又顺理成章地接下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