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望而购买商品的。很多人逛商店、看商品,往往是情绪的驱使,不一定有明确的购买目的,
对这类消费者,就应送上一句:

“试一试吧,不买没关系。”售货员边说边拿出商品给对方,

促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兴趣。正当顾客试穿或试用的时候,再说几句得体的夸奖语:

“这

衣服简直就是为您定做的,您穿着气质真好!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最喜欢受到他人的尊重

与赞扬,在顾客感到一种满足的同时再伺机告知价格,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最后成交时,
再说上一句:

“先生,您真有眼力啊!”这些推销语言是在不让对方感受压力的原则上,一

层一层地推动他并促其完成购买行动。此外,恰切的推销语言还可以消除顾客的疑虑,使顾
客产生信任感,促成顾客的购买。

 

  

 

  除了喜欢拥有愉快的购物氛围等相同的心理,不同的顾客由于身份、教养、个性和心理
不同,因此习惯和需求也不同,有的顾客注重实用,有的讲究唯美,有的追求名牌。推销语
言要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促成顾客的购买行为,还要重视不同的顾客的个性特点、理解能
力和情感因素,对不同的接受心理选用不同的恰当而巧妙的推销语言,成功地发现对方的
内心需要并满足他,使顾客在心灵上受到触动,顺利地建构了趋同性接受语境。如针对有的
顾客追求商品的新颖和时尚,有的还有崇尚名牌的心理,推销员应该强调推销商品的新潮、
领先或突出其表现地位和身份的作用。在某市的一家华侨商店,有一对外商夫妇对一只标价

3 万元的翡翠戒指颇感兴趣,想要购买又嫌价格太贵,不买却又难以释手。推销员看出这

对夫妇的心思,巧妙地对这对夫妇说:

“某国总统夫人也曾光顾此店对它爱不释手,只因价

格太贵,也没舍得买。

”这对夫妇闻言果断地付钱买下了这枚翡翠戒指。随后得意洋洋地走出

商店。这位推销员强化顾客好炫耀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推销商品的目的。

 

  推销员在推销中有意或无意语用失误会误导顾客。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有的推销员为
顺应接受语境,促成顾客的购买,提高效益,频频使用具有误导作用的如

“享受”、“高档”、

“高级”、“超级”、“精美”等语词。它们在语义上属于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由于它们表达的
概念不明确,因而造成语义模糊现象。

“享受”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

满足

”,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为“享用、受用”,而许多推销员却在本应承担的责任或是赠送

顾客一些不值钱甚至是伪劣商品时使用该词,借此误导或攻克顾客的消费心理。某超市在顾
客购买

50 元以上的商品后赠送的“精美”礼品竟是一根重量不足 30 克的火腿肠。还有的推销

员为了达到促销目的,打出

“跳楼价”、“挥泪大甩卖”、“拆迁大清仓”等幌子,欺瞒顾客。这类

违反

“修辞立其诚”原则的伪修辞尽管能达到一时的推销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只会自毁推

销员以及产品的形象。

 

  推销员不注重推销语言的接受语境,在推销中和顾客产生语境差导致推销失败的情况
也不少。曾有一位推销员向外国顾客介绍商品时,因为不了解外国顾客的情况,而按照对中
国顾客的方
式来接待,结果就把顾客赶跑了。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英国客人在商店里表示
出对一件工艺品感兴趣时,推销员取出该工艺品,然后对顾客说:

“先生,这件不错,又比

较便宜。

”顾客听了她的话后,丢下商品转身离开了。为什么这些话会把这位顾客赶跑呢?原

来在与中国人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国人心目中,买便宜货有失身份,这是表达者和接受
者的民俗文化语境差导致了推销工艺品的失败。还有的推销员为卖弄专业知识,频频使用令
人不解的专业术语,使得顾客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例如保险行业许多难懂的条款不仅让投
保人

“雾里看花”,就连一些专业人士也很难深刻理解条款的精髓,因此难懂的条款遏制了

许多人购买保险的积极性。用顾客听得懂的通俗化的语言向顾客介绍产品,这是最简单的常
识。推销员对产品和交易条件的介绍必须简单明了,表达方式必须直截了当。用过多书面化、
专业化的语句,接受者就不能理解该信息的内容,这样就会产生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语境差
和沟通障碍,最后导致推销失败。还有的推销员过分夸耀自己的产品或诋毁其他的公司产品,
引起客户的反感。因此在推销时既要突出自家商品的优势和卖点,又要注意满足准客户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