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我国是

“世界制造业大国”,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对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

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有持续而强劲的需求。近几年全国高职业(高专)的在校生规模保持在

700 多万,每年的毕业生总数有 170 多万人。  

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扩展速度和对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制造业每年需求人员约在

 300 万

左右,其中高职层次即使按照

10%-15%的保守估算,也至少需要 30 万到 45 万人;考虑到

合理竞争因素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供求比若按

1.5 定位,则每年需要

培养

 45 万到 65 万名制造类专业高职毕业生。而 2005 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制造类招生数为

25.7 万人,加上本科院校招收的高职高专生,按同比例 35%计算,合计约为 40 万人,尚
存在需求缺口

5 万至 25 万人。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制

造业中的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相关职业岗位,
不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技能要求和收入水平也较高,是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
发展前景看好,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已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
培养培训工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专业技术含量高,所以技能培养要求也很高,学校
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利用行业的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

  

但我们看到,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培养目标不清晰,缺
乏针对性;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技能深度,到岗以后的适应期太长。教育
主管部门有责任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调控,有责任加强监督、评估和检查,有责任促使政府
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愈演愈烈的

“技工荒”既是职业教育滞后的后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职业教

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的情况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使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在品质
都能够有所发展,必须在转变办学理念、强化市场调节、调整课程设置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
展规划上多下功夫。

  

现在的情况是中职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总体上比高职业要好,这种现象耐人寻味。教
育部公布的

2006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就业情况显示: 2006 年全国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

364.25 万人,就业学生数为 348.25 万

人,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

:2006 年全国中职就业率 95.6%,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情况最好,

97.55%。到 2005 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总数 268 万中,工科类专业占了 107 万,占招生

总数近

40%,比 1998 年提高了 34%,这样的招生规模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技

工类人才的需求,关键是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模式改革  
近几年来教育部提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
才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践的主要模式有

9 种,分别是:订

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

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
作办学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教育质量评估等方式对这些模式进行推广。

  

2.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
对这两个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力度。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许多高职院校隶属于行业主管
部门,经费来源有一定保障,这本来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这种情况限制
了很多学校的改革和教育质量提高,使之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动力。在经费和生源有保障的情
况下,在培养模式上因循守旧,在就业率统计上弄虚作假。改变这种状况的有力措施就是强
化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监测,并把这两项指标作为确定专业存续和招生规模的主要依据。

 

三、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偏差